貧窶見嫌。諸君所贐物請還。庶免新華巖之誚也。囑侍者囊道具。隨身而已。

  哲魁謝招 知昺擲信

  人天寶鑑曰。宏智覺禪師。隰州人。謝事長蘆住天童。有隰州僧哲魁者。孤硬人也。潛跡坐下。不言鄉所。經十餘載。始知宏智鄉人。宏智聞。欣然訪曰。父母之邦何太絕物乎。智欲招至方丈。魁謝曰。己事尚未辦。豈暇講鄉禮邪。即曳杖而去。人莫能挽。徑往寶陀真歇故居禪宴月餘日。臨終召眾說法而逝。闍維舍利無數。
  寶訓曰。雪堂曰。予在龍門時。昺鐵面住太平。有言昺行脚離鄉未久。聞受業一夕遺火悉為煨燼。昺得書擲之於地。乃曰徒亂人意耳。
  續傳燈錄曰。太平懃禪師法嗣韶州南華知昺禪師。蜀之永康人。

  華嚴蟠龍 投子俊鷹

  僧寶傳曰。禪師名道隆。不知何許人。至和初游京師。客景德寺。日縱觀都市。歸甞二鼓。謹門者呵之不悛。一夕還不得入。臥門之下。仁宗夢至景德寺門。見龍蟠地。驚覺。中夜遣中使往視之。乃一僧熟睡已再鼾。撼之驚矍。問名字歸奏。上聞名道隆。乃喜曰吉徵也。明日召至偏殿問宗旨。隆奏對詳允。上大悅。有旨館于大相國寺。燒朱院王公貴人爭先願見。隆未漱盥戶外之屨滿矣。上以偈句相酬唱。絡繹於道。或入對留宿禁中。禮遇特厚。賜號應制明悟禪師。皇祐二年詔廬山僧懷璉至闕演法於後苑化成殿。上召隆問話。機鋒迅捷。上悅。侍衛皆山呼。隆奏疏請歸養病。不許。有旨於曹門外護國寺北建精舍以居。號華嚴禪院。隆既得謝事。喜見言色。閑居。奇衲名緇多過從。
  僧寶傳曰。禪師名義青。其師使習百法論。嘆曰三祇塗遠自困何益哉。入洛中聽華嚴五年。反觀文字。一切如肉受串。處處同其義味。甞講至諸林菩薩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離文字。寧可講乎。即棄去。游方至浮山。時圓鑑禪師退席。居會聖岩。夢得俊鷹畜之。既覺而青適至。遠以為吉徵。加意延禮之。留止三年。問答開悟。服勤又三年。圓鑑以大陽皮履布直裰付之(事出浮山傳)曰。代吾續洞上之風。吾住世非久。善自護持。無留此間。青遂辭出山。閱大藏於廬山慧日寺。後住投子山。道望日遠。禪者日增。異苗翻茂。果符前讖。初開山慈濟有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邦人偶修飾其塔作瑪瑙色。未幾而青領院事。山中素無水。眾每以為病。忽有泉出山石間。甘涼清潔。郡守賀公名為再來泉。

  永安定見 慧寂夢昇

  傳燈錄曰。杭州報恩光教寺永安禪師遇韶國師開示頓悟本心。
  人天寶鑑曰。光孝安禪師。忠懿王嚮師道望。命住越之清泰。安不樂從。務唯宴坐丈室。如入大定。一日定中見二僧倚殿檻語話。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俄有惡鬼唾罵。復掃脚跡。及詢倚檻僧所以。乃初論佛法。後談世諦。安曰。閑論尚爾。況主法者。擊鼓陞堂說無益事邪。自是終身未甞談世故。安死闍維舌根不壞柔輭如紅蓮華葉。
  會元曰。仰山慧寂禪師臥次。夢入彌勒內院。眾堂中諸位皆足。惟第二位空。師遂就座。有一尊者白槌曰。今當第二座說法。師起白槌曰。摩訶衍法。離四句。絕百非。諦聽諦聽。眾皆散去。及覺舉似溈山。溈山曰。子已入聖位。師便禮拜。
  晦機熈禪師再住仰山偈曰。青山涌出黃金宅。白日夢昇兜率天。

  慧海珠明 冶父川增

  傳燈錄曰。大珠慧海禪師者。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雲寺道智和尚受業。初至江西參馬祖。於言下自識本心。師事六載後以受業年老遽歸奉養。乃晦迹藏用。外示癡訥。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被法門師姪玄晏竊出江外。呈馬祖。祖覽訖告眾云。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無遮障處也。眾中有知師姓朱者。迭相推識。結契來越上尋訪依附。時號大珠和尚者。因馬祖示也。
  普燈錄曰。無為軍冶父實際道川禪師。姑蘇玉峰人。為縣之弓級。聞東齋謙首座為道俗演法。遂從之習坐。不倦一日。因是不職。尉笞之。師於杖下大悟。辭依謙。謙為改名道川。且曰。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此去能竪起脊梁了辦箇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師銘於心。建炎初圓頂。游方至天峰。蹣菴與語鋒投。菴稱善。歸憩東齋。道俗愈敬。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師為頌之。今盛行於世。隆興改元殿撰鄭公喬年漕江西。適冶父虗席。迎開法。

  遇賢擊瓦 藻先扣氷

  普燈錄曰。酒仙遇賢和尚。姑蘇長洲林氏子。母夢吞大珠而孕。生多異祥。貌偉怪。口容雙拳。七歲甞沈大淵而衣不潤。遂去家。師嘉禾永安可依。往參錢塘龍冊球禪師發明心印。回居明覺院。唯事飲酒。醉則成歌。頌警道俗。因號酒仙。初自錢塘歸。執鐵鎚路見瓦甓即擊。或問所謂。曰。世路不平。故碎之耳。
  普燈錄曰。藻先古佛。建寧新豐翁氏子。母夢比丘風神炯然。荷錫求宿。人指謂曰。是辟支佛。已而孕。生於武宗會昌之四年。香霧滿室彌日不散。年十三求出家。父母許之。依烏山興福行全為師。初以講說為眾所歸。棄謁雪峰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