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89-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教外别传-明-黎眉-第70页

頭作主底麼。出來與大慧相見。良久喝一喝。拍一拍。洎合停囚長智 教忠光云。還知三大老落處麼。德山和身放倒。洞山帶水拖泥。若非巖頭。具通方眼。有格外機。爭顯功高汗馬。且作麼生是一手擡一手搦處。殺人刀。活人劒 楚石琦云。德山咬猪狗手脚。巖頭鍛了底精金。驀剳相逢。更無回互。將他八兩。換得半觔。洞山雖是作家。也只傍觀有分。妙喜費許多氣力。作什麼。拈拄杖畫一畫云。一)○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鉢下法堂。雪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鐘未鳴。鼓未響。拓鉢向甚麼處去。德山便歸方丈。雪峰舉似師。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德山聞。令侍者喚師去。問汝不肯老僧那。師密啟其意。德山乃休。明日陞堂。果與尋常不同。師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祇得三年活(德山果三年後示滅 明招謙。代德山云。咄咄。沒處去沒處去 雪竇顯云。曾聞說箇獨眼龍。元來只有一隻眼。殊不知。德山是箇無齒大蟲。若不是巖頭識破。爭得明日與昨日不同。諸人要會末後句麼。只許老胡知。不許老胡會 翠巖真云。德山巖頭。一狀領過雪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地在 溈山喆云。巖頭大似高崖石裂。直得百里走獸潛蹤。若非德山度量深明。爭得昨日與今日不同 溈山果云。古今無異路。達者共同途。透出威音外。須明肘後符。且道。那裏是巖頭識破德山處。若檢點得出。非但參學眼明。亦乃領過雪峯。其或緇素不辨。邪正未分。路遠夜長休把火。大家吹滅暗中行 高峯妙云。佛祖機緣。古今公案。其中誵訛。無出於此。或謂。巖頭智過於師。故有密啟其意。殊不知犯彌天之咎。萬劫遭殃。且道。利害在甚麼處。撫掌大笑云。侍者分明記取。三十年後。有人證明 千巖長云。末後句子。德山巖頭雪峯。總跳不出。乃喝一喝云。大丈夫。當為真王。何以假為 天奇瑞云。岩頭明招雪竇。三箇宗師。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要且歌揚德山末後句不出。何故。設使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亦不能宣布演說。山僧也不論他劫外今時。向初托鉢處。只道箇蒼天蒼天。無事不畢。大眾會麼。更發一頌。以為良鑑。頌云。蒼天蒼天。密密綿綿。坐斷象後。壁立空前。恒沙頭角。到此盡捐。蕩蕩然四方獨步。落落然八表無牽。針毛栗芥通成曲。拍手隨緣唱囉嗹 徑山信云。密啟其意壁上貼。門神。低頭歸方丈。慚惶殺人。果與尋常不同。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也秖得三年活。我為法王。於法自在。豈受人塗污。咄咄)○一日與雪峰欽山聚話。雪峰驀指一椀水。欽山曰。水清月現。雪峰曰。水清月不現。師踢却水碗而去○師與雪峰。同辭德山。德山問。甚麼處去。師曰。暫辭和尚下山去。曰子他後作麼生。師曰不忘。曰子憑何有此說。師曰。豈不聞。智過於師。方堪傳受。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曰如是如是。當善護持。二士禮拜而退○師住鄂州巖頭。值沙汰。於湖邊作渡子。兩岸各挂一板。有人過渡。打板一下。師曰阿誰。或曰。要過那邊去。師乃舞棹迎之。一日因一婆抱一孩兒來乃曰。呈橈舞棹即不問。且道。婆手中兒。甚處得來。師便打。婆曰婆生七子六箇不遇知音。祇這一箇。也不消得。便拋向水中(瑯琊覺云。欺敵者亡 大溈智云。巖頭業在其中。只得通身泥水。老婆雖有丈夫手段。也是家醜外揚 天奇瑞云。綿裏有針。泥裏有刺。不妨這婆子。具如此之見。若不是巖頭。大難祗對。當時纔見婆來。便撑船別去。直饒蕩盡世界手段。到這裏也沒處施呈 笑巖寶。乃呵呵笑云。此婆子圖箇什麼。巖頭當時。待他纔拋。便劈脊一棹。俱打入水中。始較些子。何故。不見道。祗這一箇。也不消得 徑山信云。這婆子。雙髻若是巖頭。和這婆子。送向水中。令他母子聚頭。無離骨肉。頌云。不消這箇意如何。賣弄家私臭老婆。惡浪千層捲殘月。萬山愁斷白雲多)○上堂。吾嘗究涅槃。經七八年。覩三兩段義。似衲僧說話。又曰。休休。時有一僧。出禮拜。請師舉。師曰。吾教意。如∴字三點。第一向東方下一點。點開諸菩薩眼。第二向西方下一點。點諸菩薩命根。第三向上方下一點。點諸菩薩頂。此是第一段義。又曰。吾教意。如摩醯首羅。擘開面門。竪亞一隻眼。此是第二段義。又曰。吾教意。猶如塗毒鼓。擊一聲。遠近聞者皆喪。此是第三段義。時小嚴上座問。如何是塗毒皷。師以兩手按膝亞身曰。韓信臨朝底。小嚴無語(徑山杲。舉了喝云。縮頭去)○夾山下一僧到石霜。纔跨門。便道不審。石霜曰。不必闍黎。僧曰。恁麼則珍重。又到師處。如前道不審。師噓一噓。僧曰。恁麼則珍重。方回步。師曰。雖是後生。亦能管帶。其僧歸舉似夾山。夾山上堂曰。前日到巖頭石霜底阿師出來。如法舉似前話。其僧舉了。夾山曰。大眾還會麼。眾無對。夾山曰。若無人道得。山僧不惜兩莖眉毛道去也。乃曰。石霜雖有殺人刀。且無活人劒。巖頭亦有殺人刀。亦有活人劒。(徑山杲云。癡人面前。不得說夢)○師與羅山卜塔基。羅山中路忽曰。和尚。師回顧曰作麼。羅山舉手指曰。這裏好片地。師咄曰。瓜州賣瓜漢。又行數里歇次。羅山禮拜問曰。和尚豈不是三十年前。在洞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