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履處。先聖本行集云。我無所不行。一切眾生。雖在如是行處。為無了因故生貪欲。名為在纏。不得自在。暫時岐路。雲駛月運。舟行岸移。眾生妄想。物無不住。豈況理能遷變。今既如是會。却向裏許行履。不同前時。為了因。會本果故。了陰界空。六波羅蜜空。所以得其自在。若不向裏許行履。如何摧剉得五種貪。二種欲。不守住聲聞。隨於劫數。所以諸佛菩薩。具福智二嚴。為了因。了六波羅蜜空。體者個受用。所以不存知見。始得自在。若有知見。即屬地位。便有分劑心量。被因果隔。喚作酬因答果佛。不得自在。所以大聖訶他。為內見外見情量不盡二障二愚。所以見河能漂香象。真理無形。如何知見。大道無形。理絕思量。今日行六波羅蜜。先用了因。會本果故。了此物是方便受用。始得自由。去住自在無障礙。亦云方便勤莊嚴。亦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只是不許分劑心量。若無如是心。一切行處乃至彈指合掌。皆是正因。萬善皆同無終。(此字應是作字)始得自在。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喚作無住心。亦云無滲智。不思議妙用自在。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皆屬明句。若會本來非凡物。即水不能洗水。何以故。本來無物故。經云我王庫中實無如是刀。又云功德天黑暗女。有智主人二俱不受。所以道非明暗。故云性海不是覺海。覺海涉緣。即須對物。他便妙用。無人覺知。喚作極微細透金色水塵。菩薩所因。喚作受用具。若水不洗水。即體不是明暗。亦云無滲智。又云無礙智。若如是即一切處拘我不得。如今更別求建立義句。覓勝負知解語言。言眾生劣有佛聖救眾生。求佛菩提。皆屬貪欲。亦云破戒比丘。與道懸隔。大道無明。未曾有暗。非三界攝。非去來今。如來藏實不覆藏。師子何曾在窟。五陰本空。何曾有處所。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經云。佛性是常。心是無常。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如今且莫喚心作佛。莫作見聞覺知會。者個物。且本來無許多名字。妙用自通。數量管他不得。是大解脫。所以道人心無住處。蹤跡不可尋。故云無滲智。不思議智。看他池州崔使君。問五祖大師云。徒眾五百。何以能大師獨受衣傳信。餘人為甚麼不得。五祖云。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惟有能大師。是過量人。(是過量人。或作不會佛法)所以傳衣信。崔云。故知道非愚智。便告大眾。總須記取。師云。記得屬第六識。不堪無事珍重 又云。暫時披垢膩之衣來。為人說破。不是凡聖物。他家早晚與人為因。亦不曾與人為果。若與人為因。即不自在。被因果所拘。不得自由。佛未出世時。無人會得。若出世邊論。還許少分會。但以冥理自通。無師自爾。本自無物。由是見聞覺知。即是報化。所以三十二相異體。故若離彼。即同如來。報化佛總打却。何處存立。不是不許。只如彌勒又作凡夫。他熾然行六波羅蜜。他家觸處去得。因什麼便不許他。他不曾滯著凡聖。所以那邊會了。却來這邊行履。始得自由分。今時學人。多分出家。不肯入家。好處即認。惡處即不認。爭得。所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他家去住得自由。且如何。若知即被知處所拘。若不恁麼。爭得不許他。他者個定不曾變異。若不定。即屬造化也。他那個早晚曾變動。所以十二分教。決定不是我。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變也 又云。大道一如。無師自爾。若能如如不變。故不曾迷。報化非真佛。莫認法身。凡聖果報皆是影。若認著。即屬無常生滅也。粗細而論。纖毫不立。窮理盡性。一切全無。如世界未成時。洞然空廓。無佛名無眾生名。始有少分相應。直向那邊會了。却來這裏行履。不證凡聖果位。據本而論。實無少法可得。豈況三乘五性差別名數。但是有因有果。盡屬無常生滅也 又云。心如枯木。始有少許相應 又云。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薩行。達諸法空。妙用自在。色身三昧。熾然行六波羅蜜空。處處無礙。遊於地獄。猶如變觀。(准法華。變當作園)不可道伊不得作用。眾生無量劫來。迷於本性。不自了體。雲塵暫翳。著諸惡欲。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暫時岐路不得自在。種種受苦。不自覺知。乃至今日會取從來性。與今日不別 師將順世。第一座問。和尚百年後。向甚麼處去。師曰。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去。座曰。某甲隨和尚去。還得也無。師曰。汝若隨我。即須銜取一莖草來。師乃示疾。大和八年甲寅十二月二十五日凌晨。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世壽八十七。臘五十八。

  指月錄卷之八
  指月錄卷之九

  六祖下第三世

  ▲鹽官海昌院齊安國師

  有講僧來參。師問。座主蘊何事業。對曰。講華嚴經。師曰。有幾種法界。曰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師竪起拂子曰。這個是第幾種法界。主沉吟。師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保福聞云。若禮拜。即喫和尚棒 禾山代云。某甲不煩。和尚莫怪 法眼代拊掌三下 妙喜曰。兩段不同。收歸上科。
  僧問大梅。如何是西來意。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