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最上乘。滿目菩提道。端居不動尊。子明一著子。何參布袋僧。 沙門 廣如 撰
-
補處慈風。充滿人寰。應期降跡。大轉法輪。宏濟萬類。普度群生。在雙林為傅大士。在岳林為布袋僧。往來二十餘年。袒胸微笑。隱德如痴。舉世人莫識其繇矣。癸亥夏。楷庵老人大暢玄風於行道之際。拉銘同往雲間。遨遊峰泖。募顧聞遠。助貲重鐫茲傳。適超果方丈遇周易垂先生。談及斯舉。欣然序其事。乃知前代沙門曇噩.廣如二公。俱從圓覺靈明處。寫出無數奇緣幻跡於兜率宮中。大家團圞一笑。却也自在。
剡上璧城居士戴銘案王氏敬跋并書
- 重刻彌勒傳略記
夫遊天下名山者。莫不記宇中之聖跡也。如余之遊者。遊於造化之內。而不能如莊子遊於造化之外者也。如余之觀者。觀於形骸之內。而不能如童子觀於形骸之外者也。即此二者不備。又何能重開樓閣。覆見彌勒之真耶。觀夫彌勒道場之所及目。羣公衙署之所貫耳者。尠之有也。方今燦爛乎塔分三座。上中下之宛然。彷徨乎寺列千尊。南北東之依舊。稽雙林大士。不受千金之賜。攷剡水僧人。豈擔一文之賒。依他遊戲。十七八箇笑笑嘻嘻。隨我神通。三四五雙哭哭啼啼。撥海成田。聲震千里之外。聚沙作剎。名標四境之中。煥然玉級。高出重霄。俄然清泉。下臨無際。生臥橋頭。心隨流水緣到海。死坐石邊。性順寒冰覺至槃。携錫杖以示人。齊物論之莫側。放布袋以警己。括有篇之何窮。降兜率以權封山。會龍華而實雞足。兩地雙樹。一乘獨顯。然傳之板。向藏書坊。遭時毀化。遇難傾消。性公慮其失傳。於斯捐刊。以待將來之補。公命序之。余勉應之。及觀其傳。諸大老序之詳矣。余又何強臆膜之談。而紊獅弦之論耶。且大師云。不得狀吾相。此即是真。這此一相一真。他也明明指出。但須當人自別。不假緣證。故文殊云。執相迷真。對面千里。丹經云。辛苦兩三年。快活千萬劫。是因覺迷相差。露出萬般像狀。幸仰大悲。廣說方便。立三乘之教典。設四諦之規章。說有說空。以至說默。惟明迷覺二字。截斷生死根源。庶免覆萌之患。頌曰。
佛與眾生本同源 始因迷覺續念遷 常覺不迷源是佛 常迷不覺已沉淪 覺先迷後眾生類 覺後迷先聲聞證 去來現在理會者 端坐龍華待吾到
雪山寺僧 惠智 謹撰
布袋和尚傳
明州奉化布袋和尚。不知何許人。自稱契此。未詳氏族。形裁腲(烏罪切)脮(奴罪切)。蹙額皤腹。出語無定。寢臥隨處。常以杖荷一袋囊并破席。凡供身之具。盡貯囊中。入廛肆聚落。見物則乞。或醯醢魚葅。纔接入口。分少許投囊中。時號長汀子。一日。有僧在師前行。師乃拊其背。僧回首。師曰。乞我一文錢。曰。道得即與汝一文。師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問。如何是布袋。師便放下布袋。曰。如何是布袋下事。師負之而去。先保福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放下布袋叉手。福曰。為祇如此。為更有向上事。師負之而去。師在街衢立。有僧問。和尚在這裏作甚麼。師曰。等箇人。曰。來也。來也。歸宗柔和尚別曰。歸去來。師曰。汝不是這箇人。曰。如何是這箇人。師曰。乞我一文錢。師有歌曰。祇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騰騰自在無所為。閑閑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祇明無學地。非聖非凡復若平。不彊分別聖情孤。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携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請處不聞聲。又有偈曰。是非憎愛世偏多。子細思量奈我何。寬却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我有一布袋。虗空無罣礙。展開徧十方。入時觀自在。吾有三寶堂。裏空無色相。不高亦不低。無遮亦無障。學者體不如。來者難得樣。智慧解安排。千中無一匠。四門四果生。十方盡供養。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又有偈曰。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青目覩人少。問路白雲頭。梁貞明三年丙子三月。師將示滅。於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其後復現于他州。亦負布袋而行。四眾競圖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