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巖泉急。有時中夜坐。階前神鬼泣。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千歲。今六百二十有六矣。故人以千歲稱之。旋遊五臺。復南歷衡嶽。黃梅。匡廬。尋入建業。會初祖入梁。就而扣請。悟無生忍。武帝高其道臘。延供內庭。未幾如吳。述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兩浙遊。更盡隹山水。遂徧探兩浙名山。後居浦江之寶嚴。與朗禪師友善。每通問。遣白犬馳往。朗則使青猿。故有題朗壁者云。白犬銜書至。青猿洗鉢回云。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成。謂門人慧雲曰。此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吾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又囑曰。吾滅後六十年。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言訖而逝。入滅五十四年。有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洞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特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二年。實一千七十二年。其在此土。葢歷四百餘歲云。
  四祖支下第一世禪師牛頭山法融寂。
  邑宰蕭元善請住建初寺。辭不克。先是善請就寺講大般若經。至滅靜品。地為震動。遂命入室。上首智巖。付以法印。將下山。謂眾曰。吾不復踐此山矣。時鳥獸哀號。踰月不止。山前有四大桐樹。仲夏之月。忽然凋落。時顯慶元年也。至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不疾而逝。窆於雞籠山。融生緣延陵韋氏。行化歸里。創今天甯寺( 皇清康熙丁卯。過菴輪禪師。重建大殿。題丈室曰。懶融堂云)。
  戊午三年。
  己未四年。
  庚申五年。
  辛酉龍朔元年。
  壬戌二年。
  沙門威秀表明不拜君親詔依議。
  四月十五日。勅令僧道咸施俗拜。京師大莊嚴寺沙門威秀上表。徵引經律。所以不拜之故。及歷朝會典崇奉之意。表上。集百官中臺議。時朝宰五百三十九人請不拜。三百五十四人請拜。至六月勅不拜君。而拜父母。尋以道重於所生。罷拜親之詔。如秀議。
  祥符蔭曰。佛制出家。不拜君親。佛以法眼。明見無差。非悖倫傲上也。以君為國主。雅有化育之恩。僧出世學道。志出三界之外。得道者。重其道。未得道者。申其志。歷代帝王。咸令不拜。著有令典。自宋奉勅住山。致有稱臣膜拜者。俯狥一時。乃踰佛制。當時以道自守者。或不然今則去古愈遠。僧稱知識者。葢為知時引分未得堅持篤守其道。帝王盛有雅重三寶者。而無遠公秀公其人表章之何必古道之盡復也。至親則生我一世之色身。而凡為僧者以道報親。度其親無量刧生死之苦。使親得知有法身向上事。以此校之。勝於生育色身之恩多矣。故親在所不拜。不然。儼然學佛祖之道。而岸傲悖謬。烏乎敢。亦何以受一切人天禮拜。而使之信服乎。
  大士善導化生淨土。
  導不知何處人。貞觀中見西河道綽九品道場。講誦觀經。(綽篤志淨土。有僧定中。見其數珠如七寶大山為眾講十六觀經。將二百遍。聽者搯珠念佛。響振林谷。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寂。眾見化佛空迎天花下散)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雖時寒氷。亦須流汗。出則為人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不暫睡眠。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送厨。麤惡自奉。乳酪醍醐。皆不經口。凡有襯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壞寺廢塔。所至修營。然燈續明。常年不絕。三衣瓶鉢。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長安道族。傳授淨土法門者。不可勝數。或問。念佛往生耶。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一日忽。謂眾曰。吾將西歸。乃登樹投身而逝。同時有僧懷感。得念佛三昧。見佛金色玉毫。來迎而化。
  癸亥三年。
  譯大般若經畢。
  三藏法師玄奘。以己未年奉勅。於玉華官譯大般若。至是年冬。十月二十三日纔畢。凡六百卷。進上。帝嘉歎曰。今觀佛經之若是。瞻天望海。莫測高深。以儒道九流方之。如河瀅之類溟渤也。而世云三教齊致者。是妄談耳。
  甲子麟德元年。
  三藏法師玄奘寂。
  春正月五日。寂於玉華宮。表聞。上震慟。罷朝三日。公卿傷悼。上嗚咽悲不能勝。謂羣臣曰。法師今寂。四生失大導師。何異苦海方割。舟揖遽沉。闇室猶昏。燈炬斯掩。言已嗟惋不止。恩勅再三。卜襄葬事。
  祥符蔭曰。法師抗志輕生。涉險求法。闡唐風於異域。揭慧日乎中天。福芘四生。法流千古。可謂法苑之元勳。緇林之備美矣。
  乙丑二年。
  丙寅乾封元年。
  丁卯二年。
  律師京兆西明寺澄照道宣寂。
  宣丹徒人。母夢月貫其懷。復夢梵僧語曰。汝所妊者。梁朝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