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瑠璃瓶。各三十。以瑠璃瓶盛金瓶。置舍利於其內。薰陸為泥。塗葢而印之。諸沙門各奉而行。初入州境。總管刺史。夾道步引。四部大眾。威儀齋肅共以寶葢旛幢。華臺珠幔。種種音樂。盡來供養圍繞限十月十五日。午時同下石函。帝於是時。執珪降階。率文武百僚。燒香。及舍利入塔。處處表聞。皆有感應。
  壬戌二年。
  祖付道信衣法。
  信服勞九載。後於吉州受戒。侍奉尤謹祖屢試以玄微。知其緣熟。乃付衣法偈曰。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癸亥三年。
  祖適羅浮山。
  祖告道信曰。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餘年。今吾得汝。何滯此乎。乃適羅浮山。
  甲子四年。
  煬帝(名廣在位十三年按諡法好內遠禮日煬)。
  煬帝乙丑大業元年。
  祖自羅浮山還著信心銘。
  信心銘曰。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見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虗。無欠無餘。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惟滯兩邊。甯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却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惟須息見。二見不住。慎莫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由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甯有偏黨。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疎親。欲取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兩邊。良由斟酌。夢幻空花。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却。眼若不寐。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虗明自照。不勞心力。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惟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丙寅二年。
  第三世羅浮鑑智祖示寂 發明(禪宗初來。祖師弘道傳法。居無定止。二祖稱鄴都。三祖稱羅浮者。以曾過化存神。故從稱之也)。
  祖還山逾時。士民奔禮。大設檀供。祖為四眾。廣宣心要訖。於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時十月十五日也。四眾建塔供養。塔曰覺寂。
  祥符蔭曰。祖信心銘。如取香水海中乳。注之七寶瓶。以灌一切凡聖頂。蒙其一滴者。無不透體清凉。當下受用。後來法海波瀾。盡從這裏流出。千古而下。其尚知所朝宗乎。毋為飲水區河之見也。

  第四世祖

  諱道信。姓司馬氏。世居河內。後徙於蘄州廣濟縣。生而超異。幼慕空宗。諸解脫門。宛如宿習。既嗣祖法。攝心無寐。脇不至席者六十年。
  丁卯大業三年。
  第四世蘄春祖嗣宗統(四十五年)。
  沙門靜琬創刻石藏經。
  幽州智泉寺沙門靜琬。慮三災壞劫時。大法湮沒。乃創刻石藏經板封於涿州之西。白帶山(山有七洞。洞洞皆滿。由大業至唐貞觀十二年。願未終而化。門人導暹法儀等相繼五世。而經亦未完。歷唐。及宋。代不乏人。元至正間。有高麗沙門慧月。纘其緒。尚未卒業。明無聞焉。其事顛末。具載雲居各碑記)。
  祥符蔭曰。末劫眾生。非佛法。何以拯濟。但其福盡障深。難逢佛法。南嶽思大師。誓以願力住世。奉持佛法。俟見慈氏。琬公創刻石經。為三災苦海。作大津梁。二師之大行弘慈。真塵剎身心。護持法脉者矣。
  戊辰四年。
  己巳五年。
  庚午六年。
  辛未七年。
  壬申八年。
  癸酉九年。
  甲戌十年。
  乙亥十一年。
  丙子十二年。
  丁丑十三年。
  祖抵吉州解賊難。
  時隋季兵起。羣盜圍吉州。七旬不解。萬眾惶怖。祖愍之。教令念摩訶般若。時賊眾。望雉堞間。若有神兵。乃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稍稍引去。圍遂解。
  隋文帝寫經四十六藏。十三萬卷。修治故經。四百部。造金錮檀像。六千餘萬尊。修治故像。一百五十萬九千尊。宮內造刺繡織成像。畫像。五彩珠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