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九年(周主邕感癘疾殂。邕入地獄。受大極苦。求隋文帝救之。見冥報記)。
  性宗第三世南嶽大師慧思寂。
  思習慈忍行。奉持三聚戒。將順世。囑門人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方等懺悔。期於見證。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屏眾泯然而逝。
  戊戌十年。
  己亥十一年。
  庚子十二年。
  辛丑十三年(是年隋代周又為隋開皇元年)。
  隋(姓楊氏都長安天下為一)。
  壬寅(陳大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
  長城公(名叔寶立七年)。
  癸卯(陳後主叔寶至德元年隋開皇三年)。
  甲辰(至德二開皇四)年。
  乙巳(三五)年。
  丙午(四六)年。
  丁未(陳禎明元隋開皇七)年。
  祖韜光晦跡。
  祖於鄴都化導。四眾皈依。凡三十四年。遂韜光混迹。變易儀相。人莫之測 發明(祖雖償業。尚有六年。然既混迹韜光。宗統之紀。當止於是年)。

  第三世祖

  諱僧璨。不言姓氏邑里。以白衣謁二祖。得度傳法。後隱舒之皖山。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後周毀法時。祖深自韜晦居無常處。積十餘載。人無知者。至是二祖韜光。祖乃紹化。
  戊申(陳禎明二隋開皇八)年。
  第三世羅浮祖嗣宗統(十九年)。
  隋文帝(名堅代周在位二十四年改元者二)。
  文帝己酉開皇九年(是年陳亡天下為一)。
  庚戌十年。
  辛亥十一年。
  壬子十二年。
  祖示沙彌道信解脫法門。
  有沙彌(梵語沙彌此云勤息)道信者。年十四。來禮祖曰。願和尚(梵語和尚。此云力生。謂一切道法。由此師之力而生也)慈悲。乞與解脫法門。祖曰。誰縛汝。曰無人縛。祖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癸丑十三年。
  第二世鄴都大祖祖示寂。
  祖韜光六載。以宿業故。因至莞城縣。匡救寺。說法。有憤嫉之者。興謗於邑宰。祖怡然委順而化。時年一百七歲。
  安隱忍曰。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却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又云。深嗟末世。只學虗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婬。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諸佛出來。也無救你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喫酒。如喫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婬。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你鍊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世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婬。斷一切清淨種。乃至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夫永明無量壽之應身。觀其垂誡。與楞嚴三決定義。同一慨切。後代魔子。或借二祖調心之言為口實。如刻糞作檀佛。說名為可憐憫者。昔玉泉皓禪師製犢鼻裩。書歷代祖師名字。有狂僧效之。皓見而詬曰。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矣。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夫酒仙蜆子。皆散聖中人。應時而出。以救一期之病。非傳佛心宗者所宜效顰也。至於末後一段光明。輔疑為信。今之大言不慚者。能如是乎。
  或謂之祖住世一百七歲。韜光混迹。皆為償債而然。祥符曰。似則似也。然祖之方便。有非一切所能測識者。唯證乃知。毋庸擬議也。
  甲寅十四年。
  乙卯十五年。
  丙辰十六年。
  丁巳十七年。
  性宗天台第一世智者大師智顗寂於剡東石城寺。
  十一月十七日。帝遣使至天台。詔迎顗將行。告門人曰。吾今往而不返。汝等當成就佛隴南寺。一依我圖。門人曰。若非師力。豈能成辦。顗曰。乃是王家所辦汝等見之。吾不見也。二十一日。到剡東石城寺。百尺石像前。不進。二十四日。顧侍者曰。不久應去。大士來迎吾其西矣。門人智朗請曰。不審何位何生。顗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他。獲預五品耳。命筆作觀心偈。示諸法門綱要訖。趺坐而逝。壽六十。臘四十。
  祥符蔭曰。止觀玄義。皆圓極一心。妙該萬法。當禪宗初來。未大舉揚之時。而師能表裏導引之。至其玉立精嚴。淨業成就。則又師之緒餘也。
  戊午十八年。
  己未十九年。
  庚申二十年。
  辛酉仁壽元年。
  詔天下建舍利塔(書何著普也)。
  帝龍潛時。遇梵僧授舍利一裹曰。檀越他日為普天慈父。此大覺遺靈。留與供養帝作七寶箱貯之是年六月十三日。詔岐州等三十州。各建塔。帝親以七寶箱。奉三十舍利。置於御座。燒香禮拜曰。願弟子常以正法護持三寶。救度一切眾生。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