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故。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彼尊者聞祖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
  庚子四年(魏和平元年)。
  祖留化天竺。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癸卯七年。
  甲辰八年。
  明帝(諱彧在位八年改元者二)。
  明帝乙巳泰始元年(先稱景和元年)。
  丙午二年(魏天安元年)。
  丁未三年(魏皇興元年)。
  佛教來東土四百年。
  戊申四年。
  己酉五年。
  庚戌六年。
  辛亥七年(魏延興元年)。
  壬子泰豫元年。
  蒼梧王(諱昱在位四年改元者一)。
  蒼梧王癸丑元徽元年。
  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魏承明元年)。
  順帝(諱準在位三年改元者一)。
  順帝丁巳昇明元年(魏太和元年)。
  戊午二年。
  己未(四月前宋昇明三年五月後齊建元元年) (是歲齊代宋)。
  宋立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二百一十部。
  齊(姓蕭氏)。
  高帝(諱道成代宋在位四年)。
  高帝庚申建元二年。
  辛酉三年。
  壬戌四年。
  武帝(諱賾在位十一年)。
  武帝癸亥明永元年。
  甲子二年齊范縝作神滅論(書何。著邪見也)。
  齊司徒王子良奉佛。范縝盛稱無佛。著神滅論。以為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也。神之於形。猶利之於刀。未有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哉。
  祥符蔭曰。縝此論。謂人死神滅。葢斷見也。邪見有六十四常見。斷見。亦常亦斷見。非常非斷見。單複綜錯之有六十四見。均之不達大道。執著邪見也。今世間作此斷見者多。是以撥無因果。豈知此形雖滅。愚者業識未泯。至人智照無方。安得形亡而神滅乎。縝尚未知邪見之邊表。又何足以語夫。佛道之圓妙哉。當時蕭琛曹思文難之詳矣。刀沒而利盡。固也。利盡而刀存。其謂之何。
  沙門對制稱名著為令。
  沙門法獻玄暢。於帝前稱名。或稱貧道。帝訝之。以問中書王儉。儉曰。漢魏佛法初來。對上稱謂。載記無聞。至宋魏始盛。沙門多稱貧道而預坐。帝曰。稱名始得宜。可著令以為定式。
  祥符蔭曰。出家之法。對眾稱名。上可以通於帝王。次可以施於一切。其稱貧道貧衲。皆非所宜。至稱臣僧。則起於晚季葢率土之濱。莫非草莽之臣。而世外之人。未忘於世間之禮。當引分也。趙宋時因受勅開堂稱臣僧。而後世効之。遂為時式。愚以為對眾宜稱僧稱名。對制當稱臣。齊之著令。亦一時之見也。
  乙丑三年。
  丙寅四年。
  丁卯五年。
  姬光生(是為二祖) 發明(諸祖未嗣統時。皆書名。做君父前。臣子稱名之義也)。
  父寂。武牢人。以無子禱祈既久。一夕有異光照室。母遂懷妊。生而名之曰光。
  戊辰六年。
  己巳七年。
  庚午八年。
  辛未九年。
  壬申十年。
  癸酉十一年。
  明帝(諱鸞在位五年)。
  明帝甲戌建武元年。
  乙亥二年。
  丙子三年。
  丁丑四年。
  戊寅永泰元年。
  東昏侯(名寶卷在位二年)。
  東昏侯己卯永元元年。
  庚辰二年(魏景明元年)。
  和帝(名寶融在位一年)。
  利帝辛巳中興元年。
  齊譯經二十人出經律論等四十七部。凡三百五十卷。
  梁(姓蕭氏。都建康)。
  武帝(名衍代齊在位四十八年改元者七)。
  武帝壬午天監元年 陶弘景造太清經及眾醮儀十卷(道經妄撰述者不勝書。書一二以明邪見惑世。為可歎也)。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魏正始元年)。
  帝著捨道發願文。
  四月八日帝製文發願。永棄道教。其略曰。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為喻。弟子蕭衍。此因愚迷。躭事老君。累葉相承。深此邪法。今捨棄舊習。歸仗正因。願使未來。童真出家。廣弘經教。化度舍識。共證菩提甯在正法中。長淪惡道。不樂歸依老子。暫得神仙。陟大乘心。永離邪見。唯願諸佛證明。菩薩攝受。弟子蕭衍和南。升重雲殿。對僧俗二萬餘人。發願懺悔。十一日勅門下曰。大經中說。九十六種。唯佛道是正。餘皆邪也。朕捨道事佛。冀歸於正。公卿能入此道者。各可發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經云。老子為迦葉菩薩。孔子為儒童菩薩。俱應生震旦)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