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懷。況此土眾生。心思剛強。根器不一。驟以無上大道直指示之。夫孰從而信之。行之哉。以故像法先來。示夢感動。亦猶四十九年之垂慈也。歷年四百六十餘年。經律廣演。人人知有。然後達摩於梁大通元年。傳佛心印而來。直接上根。廣設法藥。亦猶佛之末後拈花也。此土眾生未甞有緣感佛。此佛所以不見化此土也。此土眾生雖未甞於佛有緣。而佛運無緣慈。廣度眾生。此以像法化之。而信者疑者。讚之謗之。俱沾其法化也。故曰。謗佛是成佛因。謗之之久。則自信矣。唯并不知謗。則猶遠之遠矣。奈之何哉。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丙寅九年。
  丁卯十年。
  戊辰十一年。
  使奉像經還。
  愔等從天竺求得優填王所畫佛像。及四十二章經。並請沙門摩騰竺法蘭同歸。十二月三十日至洛陽。帝問騰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騰對曰。迦毗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龍鬼神。有願行者。皆生於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餘處眾生。無緣感佛。佛不往也。佛雖不往。光明及處。或五百年。或一千年外。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化導之。帝信重之。詔立寺於西雍門外。額曰白馬。奉供佛像。壁畫千乘萬騎。莊嚴圍繞。又於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圖佛儀像。以示臣民(按唐沙門道宣。後漢傳譯佛經錄序曰。教流源起。實本姬周。秦政殄之。遺蹤間出。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及向刪列仙傳云。七十四人。已見佛經。據此。則經法之來。及應化之士。不自漢明之世。但以自此已後。教乃大顯。三寶昭然。故肇列之)。
  己巳十二年。
  庚午十三年。
  沙門竺法蘭譯出本行經并十地斷結四十二章經(此譯經之始。故書)。
  辛未十四年。
  五嶽諸山表請焚經驗法 道士呂惠通等感化出家(此震旦出家之始)。
  正月一日。五嶽道士上表曰。五嶽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死罪上言。臣聞太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虗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士同遵。百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羲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逐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視遠聽。博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羣錄。太虗符呪。無不綜練。達其涯極。或策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與其比校。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不亂華俗。臣等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虗妄。勅遣尚書令宋均。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嶽道士褚善信。華嶽道士劉正念。恒嶽道士桓文度。岱嶽道士焦德心。嵩嶽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山。五臺山。白鹿等。八山道士祁文信等。都合六百九十人。各持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籙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茅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有三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時御行殿在寺南門。以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日齋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檀沉香為炬。繞經而泣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人主信□。正教失蹤。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羣心。得辨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昇天隱形者。無力可能。禁効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赧愧。南嶽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太傅張衍。語褚善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虗妄宜就西來真法。善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初。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便默然。次將梵本火然。赫奕不燬。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葢。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踴身高飛。坐臥在空。廣見神變。於時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歎未曾有。皆繞法蘭。請說法要。蘭乃出大梵音。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三寶。說善惡諸業。皆有果報。六道三乘。諸相不一。以說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立佛寺。同梵福量。時有司空陽成候劉峻。與諸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及四嶽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徐夫人王婕妤等。與諸宮人。婦女等二百三十人出家。至月末以來。日日供設。種種行施。法衣瓶器。並出所司。便立十寺。七寺安僧在城邑外。三寺安尼在雒城內(唐太宗焚經臺詩。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謾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確實是非憑烈燄。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灰)。
  祥符蔭曰。凡人習常見近。不有生疑。孰能啟信。焚經角法。焉知非乘權示見。以顯大法之正真。廸羣生之信向乎。顯宗之朝。躬幸辟雍。養老問難。王侯子弟。莫不受經殊方。遣子入學。洋洋濟濟。葢文明盛大之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