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闍夜多承言領旨。即發宿慧。懇求出家。既受具。祖告曰。吾今寂滅時至。汝當紹行化跡。付法眼偈曰。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又云。此是妙音如來見性清淨之句。汝宜傳布後學。言訖。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紅蓮開。出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闍夜多建塔。以奉全身。
  祥符蔭曰。大道不言禍福。至理自有休咎。吉凶影響。善慶惡殃。書傳亦明言之矣。但三時交互。毫釐靡忒。非智眼周知不能洞悉。觀祖之言。世有疑者。可燎然矣。若能了知業識依心。心本清淨。則盡心知性。立命知天。一切自由。又豈有心外之惑乎。

  宗統編年卷之五
  宗統編年卷之六
  第二十世祖

  闍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冲。化導無量。
  癸未更始元年。
  第二十世祖闍夜多尊者嗣宗統(五十二年)。
  甲申二年。
  祖住世傳法。
  東漢。
  光武皇帝(諱秀。復興漢室。在位三十三年。改元者二。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光武乙酉建武元年。
  丙戌二年。
  丁亥三年。
  戊子四年。
  己丑五年。
  庚寅六年。
  辛卯七年。
  壬辰八年。
  癸巳九年。
  甲午十年。
  乙未十一年。
  丙申十二年。
  丁酉十三年。
  戊戌十四年。
  己亥十五年。
  庚子十六年。
  辛丑十七年。
  壬寅十八年。
  癸卯十九年。
  甲辰二十年。
  乙巳二十一年。
  丙午二十二年。
  丁未二十三年。
  戊申二十四年。
  己酉二十五年。
  庚戌二十六年。
  辛亥二十七年。
  佛滅後一千年(此後東土。應化諸聖賢。相次造論明道)。
  壬子二十八年。
  癸丑二十九年。
  甲寅三十年。
  乙卯中元元年。
  丙辰二年(京師醴泉出飲者疾愈)。
  丁巳三年。
  明帝(諱莊。光武帝子。在位十八年。改元者一。照臨四方曰明)。
  明帝戊午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辛酉四年。
  帝感夢金身光臨殿廷命使西行尋求佛經 發明(書帝感夢。見時至緣應也。如來滅度已千餘年。大法東漸。羣機啟廸。然後禪宗應運。直接上根。無上法利。自帝肇之。謂非靈山會上親承付囑。而能然乎)。
  帝夢神人。金身丈六。頂有日光。飛行殿廷。欣然悅之。博問羣臣。通人傅毅對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飛行虗空。身有神光。帝之所夢。將毋是乎。帝恍然。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秦憬等一十八人。往大月氏中天竺國。尋求佛法。
  別證(梓潼帝君云。予受業報為卭池龍。羈于積水之下。連年旱虐。水復為泥。身既廣大。無穴可容。烈日上臨。內外熱惱。諸鱗甲中各生小蟲。咂嚙困苦。一日晨涼。天光忽開。五色雲氣浮光而過。中有瑞相。紺髮螺旋。念容月瑩。山靈河伯。萬眾稽首。讚歎歡喜。聲動天地。天香繚繞。隨處生春。予乃仰首哀號。乞垂救度。萬靈諸聖。咸謂予曰。此西方大聖。正覺世尊釋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東土。隨教化身。將往中國。爾既遭逢。宿業可脫。予乃身自踴躍。入天光中。具陳徃昔報應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于向來。孝家忠國。又復憫世。生護持心。因果未周。讐敵相爭。以人我相。肆興殘忍。遷怒于物。業債當償。今復自悔。欲求解脫。汝于此時。復有冤親之想。與夫瞋恚愚癡念否。予聞至理。心地開明。內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顧其身。隨念消滅。復為男子。得灌頂智。予歸依焉)。
  祥符蔭曰。詳夫佛氏之為教也。本乎一心。成於萬行。不住於相。不滯於空。見天人之原。明死生之致。於世有益。於人無損。乃徒執其形迹。而不究其指歸。謂之為空。謂之為棄倫遺世。謂之為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是亦未曾就當人之身心生死。而切實思之者也。夫今此身。生何以生。死何以死。不可茫茫無著也。此心之量何所際。何以能盡其量。不可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也。佛教非空也。以不執著萬行為相。猶如世之大功不宰也。佛非棄倫遺世也。正思以道報夫君親四重之恩。而思以道脫此愛憎牽纏之苦也。至於不耕不織。亦復何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於為道也。佛未甞強人之不欲也。道未甞不可以隨地而求也。今之不信佛。而并棄絕夫道也。謂之何哉。
  或問祥符曰。禪宗何以不徑來此土。而先之以夢感經像。何也。且佛何以不見化此土。而化之以像法。又何也。祥符曰。佛雖大慈。不應無緣。道雖本有。必須機感。佛生西竺。尚然說法四十九年。曲引羣生。漸令純熟。各各諦信。知有不疑。而後拈花微笑。始暢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