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曰。如汝所說。真吾弟子。伏馱聞之。遽起禮拜。以偈問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伏馱聞偈己。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願廣大。慮父母愛情難捨。故不言不履耳。長者遂捨令出家。祖尋投具戒。付法說偈曰。虗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虗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馱承祖付囑。即超身虗空。散眾寶華。說偈讚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爾時祖即起本座。見大神變。却復本座。儼然寂滅。眾即其所。建塔以閟全身。
  存考(伏駄聞之。景德傳燈錄。作尊者見之。謂祖〔便〕許其見也。傳法正宗記。作其父母即持其子而與。則是先但聽其所言。後始見其子形。父母持而出見祖也)。

  第九世祖

  伏馱蜜多尊者迦提國人也姓毗舍羅。
  景王丁卯十一年。
  第九世祖伏馱蜜多尊者嗣宗統(四十八年)。
  戊辰十二年。
  祖住世傳法。
  己巳十三年。
  庚午十四年。
  辛未十五年。
  壬申十六年。
  癸酉十七年。
  甲戌十八年。
  乙亥十九年。
  丙子二十年。
  丁丑二十一年。
  戊寅二十二年。
  己卯二十三年。
  老聃卒。
  庚辰二十四年。
  辛巳二十五年。
  敬王(諱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五年按諡法合善典法曰敬)。
  敬王壬午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年。
  乙酉四年。
  丙戌五年。
  丁亥六年。
  戊子七年。
  己丑八年。
  庚寅九年。
  辛卯十年。
  壬辰十一年。
  癸巳十二年。
  甲午十三年。
  乙未十四年。
  丙申十五年。
  丁酉十六年。
  戊戌十七年。
  己亥十八年。
  庚子十九年。
  辛丑二十年。
  壬寅二十一年。
  癸卯二十二年。
  祖至中印度。
  甲辰二十三年。
  乙巳二十四年。
  丙午二十五年。
  丁未二十六年。
  戊申二十七年。
  己酉二十八年。
  庚戌二十九年。
  祖攝化異論。
  中印國王信邪。祖躬持赤旛。化諸異論。改邪歸正。
  辛亥三十年。
  壬子三十一年。
  癸丑三十二年。
  甲寅三十三年(景德傳燈錄作三十五年者誤)。
  祖付囑脇尊者正法 入三昧涅槃。
  祖行化於中印度。有長者香葢。携一子而來瞻禮曰。此子處胎六十年。甞有一仙謂此兒骨相非常。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與落髮。羯磨之際。祥光燭座。感舍利三七粒見前。自此精進忘疲。祖遂付法。說偈曰。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偈已。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收舍利建塔於那蘭陀寺。

  第十世祖

  脇尊者中印度人。性氏未詳。精進不眠。脇不至席遂稱脇尊者。本名難生。以處胎六十年。將誕之夕。母夢白象載一寶座。座置一明珠。入門乃生。生而神光燭室。體有奇香。及長。雖穀食。絕無穢滓。
  敬王乙卯三十四年。
  第十世祖脇尊者嗣宗統(四十五年)。
  丙辰三十五年。
  祖住世傳法。
  丁巳三十六年。
  戊午三十七年。
  己未三十八年。
  庚申三十九年。
  辛酉四十年。
  壬戌四十一年。
  孔子卒於魯(時年七十三歲。四月己丑。孔子蚤作。負手而曳杖。逍遙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子貢聞之曰。泰山其頹。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夫子殆將病也。遂趨而入。孔子曰。賜。予疇昔之夜。夢奠於兩楹之間。夫明王不興。而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寢疾七日而沒。塟魯城北泗上。門弟子集魯論語凡二十篇)。
  祥符蔭曰。三皇以前。湻風沕穆。五帝之始。伏羲畫八卦。造書契。而治世之道始肇其端。神農藝五穀。辨藥石。而民免饑虗夭札。黃帝作制度。立星官。定氣運。聿為文明之漸。非復樸野之初矣。唐堯之時。風氣漸開。人文漸著。帝德光被四表。而黎民於變時雍。克明峻德。實發聖學之源。中庸九經。亦始於此。開後世聖人之教者。堯也。虞舜重華上協。恭己無為。而天下治。明明德於天下。舜則有之。堯之命舜者曰。允執厥中。舜之命禹。則益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此十六字之傳。為治世心學之大要。禹無間然。德盛神化。而其功為不可及也。湯武順天應人。與時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