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其色不定。小大圓直。如露如粟。如珠如菽。又因禪定。行道。願力。三者所薰。故有定。動。及隨願所見之異。堅固如金剛。水火不能焚溺。代代高僧。凡三學圓滿者。皆有之。但曰堅固子。非若佛之光明靈變也)。
  佛示寂已。天人弟子。競以香薪茶毗(火化也)之。香薪燼後。今棺如故。爾時大眾。即於佛前。以偈頌曰。凡俗諸猛燄。何能致棺熱。請尊三昧火。闍維金色身。於時金棺從座而舉。高七多羅樹。(多羅。又云貝多。此云岸。葉可書寫。高四十九尺)往反空中。化火三昧。(化火三昧者。火光三昧也)須臾灰生。得舍利(此云堅固子)八斛四斗。迦維衛等八大國王。嚴整四兵。各求舍利。天龍亦來。求分供養。乃分為三分。一分與諸天。一分與龍王。一分復分為八分。與八國王。俱起七寶塔供養。後阿育王。以阿闍世王所供塔中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寶塔。散布閻浮洲(經傳有作佛壽八十癸酉年十二月十五日涅槃。今從祖錄考定壬申年二月十五日)。
  別證(周書記。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平旦。暴風忽起。損舍折木。地動天陰。西方白虹十二道。太史扈多占曰。西方聖人卒矣。又穆王之世。數見西方光氣亘天)。
  祥符蔭曰。至道絕迹。妙法離言。真佛無為。不墮諸數。圓周法界。豈直誕於王宮。普見羣心。甯真謝乎雙樹。但以羣萌長寢。爰施無緣之慈。百億分身。乃應娑婆之界。重願弘慈。憫茲忍土十方諸佛。所共讚揚。是以降神天竺。示域中之尊。標號釋迦。為四生之父。脫屣儲宮。捨金輪如擲芥。修行苦行。攝邪外以歸真。道既大成。功斯普利。三千界內。無不被其光明。十法界中。皆盡蒙其教化。天龍攝受。神鬼歸依。情與無情。俱承度脫。未來過見。一念了知。謗毀稱揚。平等普攝。非天中極天。聖中至聖。何以至於斯焉。然此一佛化儀。尚屬千燈影見。若也圓尋覺海。則真湛寂無邊。無邊性海。佛與羣生。分量不殊。常住真心。羣生於佛。絲毫靡間。若能就體而求。自然當下具足。真俗不異。凡聖一如。其在孔氏之言曰。在明明德。即佛之所謂自覺也。在新民。則覺他也。在止於至善。則覺行圓滿也。深淺雖殊。其致則一。故曰。佛非有他。但盡此心量耳。
  五臺居士陸光祖曰。佛道廣大。不獨尊而敬之者。生大福。即輕之詆之。侮之讐之者。亦終將得益焉。如入栴檀之林。或躪蹴焉。或斬伐焉。皆染香氣以出也。又曰。余世業儒。誦孔子之言甚謹。甞檢國朝故事。竊見太祖高皇。太宗文皇。所以尊崇佛典特異。既刻大藏經板貯兩京。又數出內帑金。印造數千部。頒天下郡邑名藍。延高僧講演。而屬四民共聽焉。余始諰諰然疑。豈佛氏之教。有出吾儒上哉。不然。聰明聖智莫如我二祖。何信之之篤。如是。試取內典觀之。則廣大無際。如望溟渤。而莫得其涯涘也。久之稍窺端緒。則如昏衢之覩日月。而仰其燭照也。又久之會文歸己。稍獲其用。則如布帛菽粟。不可一日闕也。然後知二祖之見。淵哉遠矣。夫自儒道而下。九流百氏之奧。禮樂德藝之微。性命之精。事物之粗。方內方外。世出世間之法。大藏靡不具焉。凡至理密義。諸家累千萬言而不能發者。以一言發之。瞭如也。佛法之淺淺。勝他教之深深。詎不信夫。
  幻寄瞿汝稷曰。世之誕佛者。皆比於范縝之神滅者也。而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夫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即心也。即道也。範圍天地。曲成萬物。聖人所以參贊化育者也。是豈形之所及也。惟聖人為能窮神而庸愚固未甞亡。特不知其即道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知則一狥於形。於是遺範圍天地之廣大。而自狹。棄曲成萬物之微妙而自穢。終日役役。不過耳目口腹。聖人愍焉。故諭之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謂之道。復慮人之自畫。而高遠之。謂非己所及也。故曰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堯之所以堯。窮此神也。桀之所以桀。昧此神也。是神者。溯之無始。推之無終。豈形生而始生。形滅而隨滅哉。形有盡而神無窮。故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而縝之言曰。形即神也。神即形也。形生而神生。形滅而神滅。藉如縝言。操則存者。形存歟。舍則亡者。是亡歟。出入無時。莫知其鄉。百骸九竅六臟。誰能然歟。心不在焉。視而不見。夢說築巖。豈目所矚。處今而憶昔。在吳而知越。何形之能然。縝亦不思甚矣。履帝武敏而生棄。杜伯關弓。伯有為厲。墳典所載。未易悉舉。是皆迦文之所倡乎。故縝之言。形即神也。形滅神滅。非聖人所立教也。君子之所棄也。是使人重形而遺神。淪胥以溺者也。何以言之。謂形即神。則舍形無我。舍形無我。則凡形之所欲。皆我之所欲。而以禮義維之。是強也。是外鑠也。神不滅而謂滅。則堯桀均盡。顏跖均生。均生。則縱佚者自適。均盡。則好修者徒勞。於是示之以餘慶。惑之以百殃。則見以為茫昧而難徵也。揭之以仁義。則以為仁義攖人心。揭之以性善。則以為性惡。則以為善惡混。幾何其能信之。於是聿皇得喪。徽纏貪毒。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沉淪昏衢。莫能自出。旋復流浪。為苦無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