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神宗癸酉萬歷元年。
  法藏生(是為三峰)。
  十月七日。生於常州無錫蘇氏。
  甲戌二年。
  禪師天甯下大雲雲谷法會寂。
  會嘉善懷氏子。參法舟濟於天甯。寢食俱廢。一日食盡不知。碗忽墮地。[陡-土+止]然省徹。得受記莂。韜迹香林。見明教嵩日課。遂效行之。徐魏國公延於叢桂庵。請住三藏殿。會危坐不越閫者三載。誅茅棲霞千佛嶺。陸儀部光祖訪之。機洽。欲為建寺。力辭之。嘉靖丙寅。集五十三人結禪期於天界。壬申。吳吏部默泉。鄭刑部旦泉等。請還故山。達觀可扣華嚴宗旨。為發揮法界圓融之妙。歎未曾有。會定力攝持。住山四十餘年如一日。晝夜端坐。前置一爐。香烟不斷。終身禪誦無間。真末法精進幢也。當江南禪道梗澀之時。出入滅裂之地。始終無一議之者。其操行可知已。正月五日。四方之眾。覩會住處。燄發。及明趨視。而會已寂。住棲霞時。有開示袁文學了凡行功過格語。載本傳。
  乙亥三年。
  無明經徹悟。
  經閱傳燈。見僧問興善。如何是道。善曰大好山。日夜提撕。至忘寢食。一日因搬石次。堅不可舉。極力推之。豁然大悟。即述偈曰。欲參無上菩提道。急急疏通大好山。知道始知山不好。翻身跳出祖師關。遂往廩山呈偈。忠即為印可。始許薙髮受具。
  丙子四年。
  勅法師覺湻等校訂續八大藏經典。
  丁丑五年。
  戊寅六年。
  祖自五臺回至京結菴西城柳巷。
  己卯七年。
  庚辰八年。
  禪師萬松下蒼山妙有智空寂。
  空威儀豐偉。望之儼然一應真。住天界。遷超果。晚居余山寂。徐階銘其塔。
  禪師東塔下敬畏如空寂。
  空香水施氏子。嗣野翁曉。
  雲外香曰。斷橋倫傳方山寶。寶傳無見覩。覩傳白雲度。度傳古拙俊。再四傳至寶芳進。進傳野翁曉。曉傳敬畏空。空傳古湛冲。冲之後遂斬無傳。衣偈留車奚菴。
  辛巳九年。
  臨濟第二十八世圓通祖示寂。
  正月十九日。寂。塔於城西之小西門。
  禪師無念深有住龍湖。

  臨濟第二十九世祖

  諱正傳。字幻有。嗣圓通。
  壬午十年。
  臨濟第二十九世禹門祖嗣宗統。
  癸未十一年。
  甲申十二年。
  乙酉十三年。
  曹洞三十世西京萬壽幻休潤和尚寂(宗鏡書祖嗣)。
  發明(潤當嗣宗統以俟後定故書法如此)。
  順德鵲山天然佐和尚寂(曹洞三十世宗鏡書祖嗣)。
  佐隱鵲山。有請說法者。堅辭之。十月。預知時至。浴畢坐逝。
  丙戌十四年。
  詔頒藏經施天下名山。
  國初刻藏。有北方撰述諸經未入藏者。詔補入之。勅頒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
  慈舟念和尚南遊普陀禪師湛然圓澄參謁受印證。
  念遊普陀歸。由越之止風塗。眾請說法。湛然澄來參。念問止風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澄曰。月穿滄海破。波斯不展眉。念復舉洞上宗旨。逐一問澄。澄乃說偈呈似曰。五位君臣切要知箇中何必待思維。石女慣弄無鍼線。木偶能提化外機。井底紅塵騰靄靄。山頭白浪滾飛飛。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畿。念閱曰。語句綿密。不落終始。真當家種草也。遂召入室印證曰。汝後開兩片脣皮。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即付偈曰。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至今授受時。大地為甘露。咄。五乳峯頭無鏃箭。射得南方半個兒。
  慈舟念和尚住嘉禾東塔。
  念應請住嘉禾之東塔。遷豫之雲居。匡廬。後欲投老臺山。越中緇白力挽歸寶林道場。(汰如河法師續高僧傳稱師為清涼國師後身)示寂後。法嗣湛然澄。迎龕塔於顯聖南山之麓。
  丁亥十五年。
  禪師萬松下嘉禾東禪千松明得寂。
  得號月亭。以嗣萬松。易號千松。烏程周氏子。始參百川海。不契。單衣芒屩。徧歷叢席。備嘗艱苦。所遇皆外道法事。自念般若緣薄。益奮勵。投上竺哀籲普門大士。祈姤明師。乃謁萬松林。泫然請決。凡十載無所入。一日閱楞嚴經。至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恍若雲散長空。寒蟾獨朗。呈偈。松頷之。松住雙徑。得為眾負米縛薪。不憚艱苦。獨行樸蔌間。遇虎橫踞。得卓錫正立。虎俛首避去。時咸異之。適覽棗栢合論。至十地品。午夜隱几而坐。夢遊兜羅綿世界。闡華嚴奧旨。至於結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一毛頭上見。虗空笑開口。喝一喝。寤白松。松撫之。松寂後。懸鐺守塔者千有餘日。乃孑身趨凌霄峯。結茅孤坐。衣草食木。苦行精研。一夕趺坐。心境豁爾。疑滯氷釋。自此道價崢嶸。毳徒輻湊。陸五臺率眾請法。吳司寇韞菴請說法於靈隱。管僉憲東溟請闡法於天池。沈儀部觀頤請住圓證寺。世方崇事真武。比邱有披法服而膜拜者。得見悉叱曰。此北方一水神耳。教中謂毗沙門天王。願興神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