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爭得這幾句閒言語。至二十九日。晨興言別。疊趺而逝。停龕七日。形容如故。火煆獲設利如白珠者無數。葬於山之東塢而塔焉。禮部尚書毗陵胡濙撰銘。
  唵囕香雲外錄東明旵祖傳曰。祖住世七十。僧夏五十五。弟子僅百人。傳戒請益者數萬餘。得契祖意。乃海舟永慈。秣陵人。葢師平昔隨機設變。應病發藥。若遇初根。則恬言輭色。使人醉心快意於春風和煦中也。及勘宿學。務必推窮蘊奧。毫髮不容虗假。苟有果於道者。則解衣推食而勉至之。雖屠獵之屬。遇緣訓導。無不改惡遷善。惟其道力純固。解行兼全。身肩宗旨。志在利生。故能致人信向歸順之如是也。
  禪師普慈繼席東明(拈香有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孃之語)。
  祥符蔭曰。近因文獻互見。未之合考。遂有海舟慈祖。一二是非之疑。謹按宗伯錢謙益海舟慈禪師傳。歷歷明白。宗伯以海虞人而傳海虞僧。初非傳聞之訛。此足徵先參萬峯。後參東明。居東明而承嗣其法者。乃海虞之普慈也。永慈祖原籍金陵。生緣於蜀。行蹟昭然。詳於碑碣。及雲外錄。嗣法東明。而住金陵東山翼善寺。與普慈兩人。名號雖同。履歷實相霄壞。即如近時海虞三峯。先住者為匡瀑戒青。係豁堂嵒之嗣。於漢祖為第四世。後住者為僧鑒曉青。係退翁儲和尚之嗣。於漢祖為第三世。若更百年後而稱述之。均曰三峯青。安所別其為前後彼此乎。又三峯前住為檗菴正志。後住為碩揆原志。百年後同稱三峰志。不幾滋是非一二之疑。如海舟慈祖者乎。以是而推。天皇天王之兩道悟。亦猶是也。其可以任行刪削哉。
  廬陵居士聶先樂讀續指月錄凡例第十二條曰。信史有闕疑之例。傳燈有並載之條。葢以續佛慧命。重在師承。萬難以臆見刪削也。瞿錄並載兩天皇悟。因符碑邱碑。各承宗派。遂為千秋疑案。紛端久矣。茲錄有兩海舟慈。而昭然不疑者有說焉。兩慈皆濟宗之人。有一家言可按也。一為金陵翼善開法之海舟永慈。一為杭州東明繼席之海舟普慈。其姓氏生里不同。其長幼年歲有別。其悟道機緣可證。其付授時日甚殊。普慈則有天童悟為之立傳。花城沈貫為之作拈頌序見在也。永慈則有南澗問之續燈存稿。靈巖之南嶽單傳錄見在也。惟續燈萬峯嗣下。削去海舟慈之沈貫問答一則。另詳註於二十八世普慈章之後(編年繕稿於癸亥夏續指月錄見於丙辰夏)。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八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九
  臨濟第二十四世祖

  諱永慈。字海舟。原籍金陵余氏。生緣蜀之成都。齠年出家。嗣東明法。住金陵東山翼善寺。
  英宗壬戌正統七年。
  臨濟第二十四世東山翼善祖嗣宗統(二十一年)。
  癸亥八年。
  勅賜蘇州鄧尉山寺額聖恩禪寺。
  從僧道立奏請也。
  法師東白善啟寂。
  啟蘇之長洲人。甫能言。通佛典。出家屏迹龍山。見知於獨菴衍。南洲洽。應詔纂修大典。校大藏經。與瞿宗吉賦牡丹。一韻往復殆將百首。錢文通海銘其塔。
  甲子九年。
  曹洞第二十六世嵩山祖示寂。
  祖坐脫偈曰。吾年八十七。出夕復入夕。撒手威音前。金烏呌天碧。

  曹洞第二十七世祖

  諱可從。字無方。
  乙丑十年。
  曹洞第二十七世西京定國祖嗣宗統(二十九年)。
  頒行大藏安置天下名山。
  勅賜常州府武進縣祥符禪寺聖旨曰。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一藏。安置直隷常州府武進縣祥符禪寺。永充供養。聽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釐。下與生民祈福。務須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凟。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究治之。諭。
  丙寅十一年。
  智瑄出家領悟。
  瑄姓范。初為梓人。因營建。創足。聞提誨而有省。遂出家力參。充火頭。偶因火燄燎眉。照鏡。忽然大悟。
  丁卯十二年。
  戊辰十三年。
  己巳十四年。
  景帝。
  景帝庚午景泰元年。
  禪師萬峯支下東明普慈寂。
  辛未二年。
  佛滅後二千四百年。
  壬申三年。
  癸酉四年。
  甲戌五年。
  祖付智瑄正法。
  瑄依祖座下久。得其道。付法有殺活由來總見成之記。
  乙亥六年。
  丙子七年。
  丁丑八年。
  禪師紹琦住蜀方山雲峯寺。
  琦字楚山。別號荊璧叟。唐安雷氏子。九歲投玄極通出世。究即心即佛語。詣西岷。孜孜不失。一夕身心虗凝。對境湛寂。參無際悟。聞淨板聲。礙膺氷釋。眾請主天成。百廢具興。眾四千指。嘗與雲溪瑛。素虗理光澤惠。大機用。互相激昂。至宗門極則處。稍覺胸次未穩。復加力行者四載。浮漚細識。始得滅盡。一段孤明。迥無瑕瞖。再謁東普。徵詰無礙。普鳴鐘集眾。以袈裟拂子付之。復歸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