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四年。二株嫩桂。久蔭垂昌。五葉芳華。方秋凝實。首山汾州。嚴冷以全滹沱之令。梁山太陽。孤峻而清洞水之源。石霜手段出諸方而不事事。全心事之者。有兒孫徧地之楊岐。投子異苗翻秀界以再來。脚下承之者。有面帶烟霞之定照。(芙蓉楷錫號定照)五祖起白雲之家聲。三佛極東山之法喜。丹霞拈空劫以前自己。長蘆轉去來不滯位功。睡虎風生。葛藤劃斷。其間永明淨土。延法眼清涼之脉。雪竇靈巖。振雲門匡真之緒。螺溪中興台教。而寶雲繼之。靈芝復振律門。而南山未墜。開堂結制。著叢席之宏規。錫號賜衣。隆王臣之外護。楊李蘇黃。皆餐法味。江淮濂洛。盡仰禪風。宗門於焉極盛。法苑實以垂秋。此北宋之昌期。迄南渡之晚葉。時為升降。法有醇漓者也。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三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四
  臨濟第十三世祖

  諱曇華。字應菴。嗣虎邱。
  高宗丁巳紹興七年。
  臨濟第十三世歸宗祖嗣宗統(二十六年)。
  祖住衢州明果禪師感傑來參。
  住明果上堂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眼見如盲。口說如瘂。蘇州人獃。常州人打野。大宋國裏只有兩個僧。川僧浙僧。其他盡是子。淮南子。江西子。廣南子。福建子。豈不見道父慈子孝。道在其中矣。傑福州鄭氏子。其母夢廬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頴異過人。及壯剃髮進具。遍參知識。遂謁祖。孤硬難入。屢遭呵遣。
  禪師袁覺住眉州象耳。
  覺嗣昭覺祖。嘗語客曰。東坡云。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蘆鴈。坐我瀟湘洞庭。欲喚扁舟歸去。傍人謂是丹青。此禪髓也。又曰。我敲禪牀竪拂時。釋迦老子。孔夫子。都齊立在下風。
  禪師宗杲住徑山能仁。
  丞相張浚在蜀時。圓悟祖為言杲真得法髓。及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七月二十一日入院。法席之盛。冠於東南。學者百舍重研。赴惟恐後。至無所容。乃建千僧閣居之。眾二萬指。
  戊午八年。
  己未九年。
  祖住薦福。
  庚申十年。
  咸傑辭祖省覲。
  一日祖問如何是正法眼。傑遽答曰破沙盆。祖頷之。未幾辭回省親。祖送以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徵詰洞無痕。雖未付鉢袋。氣宇吞乾坤。却把正法眼。喚作破沙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垛根。吾有末後句。待歸要汝。
  辛酉十一年。
  徑山宗杲遷衡州。
  杲住徑山。侍郎張九成。少卿馮楫等。一時名士大夫。俱問道座下。有神臂弓之語。當軸秦檜惡之。遂捃拾毀衣。遷衡州安置。
  壬戌十二年。
  癸亥十三年。
  祖住林東。
  甲子十四年。
  長蘆了祖應詔開法臯亭崇先。
  皇太后韋氏。壬戌八月歸自金。居慈甯宮。詔了祖開山臯亭崇先。太后垂簾聽法。
  乙丑十五年。
  禪師道行住衢州烏巨。
  行參龍門遠悟旨。
  禪師芙蓉支下成都大智齊璉寂。
  璉晚居大智。林樾岑蔚。可以佚老。德臘益高。倦於應接。忽語主事僧。為我置一籃輿。吾將有所適。遲明趺坐。涉筆書偈。泊然而寂。火浴設利五色百餘粒。
  禪師保甯下育王淨曇寂。
  曇嗣保甯璣。一日上堂曰。本是深山臥白雲。偶然來此寄閒身。莫來問我禪兼道。我是喫飯屙屎人。夏辭眾書偈。收足而化。設利如霰。
  丙寅十六年。
  禪師龍門下溫州龍翔竹庵士珪寂。
  珪次補江心。七月十八日。召法屬宗範付後事。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茶毗日。送者均獲設利。塔於鼓山。
  丁卯十七年。
  法師道永寂。
  戊辰十八年。
  禪師端裕住育王。
  裕自得旨昭覺。徧住大剎。詔住徑山。賜號佛海。又移育王。
  己巳十九年。
  禪師法順住婺州廣教。
  順依龍門遠。透明大法。初住白楊。後遷廣教。示眾曰。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不了目前。萬緣差別。祇見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樹。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時。為眾一似為己。彼此事辦。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見前。煩惱塵塵解脫。順律身清苦。寂後火浴設利無算。目睛齒舌數珠不壞。
  禪師龍門下黃龍牧庵法忠寂。
  忠幼習台教。至龍門謁佛眼遠。因觀水磨旋轉。發明心要。後至廬山。枯坐樹中絕食。宣和間。湘潭大旱。禱而不應。忠躍入龍潭。呼曰。業畜當雨一尺。雨隨至。居南嶽。每跨虎出遊。儒釋望塵而拜。十一月望示寂。塔於香原洞。
  祥符蔭曰。普庵肅頗著神異。乃發源於忠。嘗有問忠如何是佛。忠曰。莫向外邊覓。如何是心。曰莫向外邊尋。如何是道。曰莫向外邊討。如何是禪。曰莫向外邊傳。畢竟如何。曰靜處薩婆訶。定力冥證。性真顯發。有自來矣。
  庚午二十年。
  宗杲徙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