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喆。甞以觸衣書七佛名。叢林稱為蘭布裩。建炎末。賊犯淮。執蘭見酋長。長曰。聞我名否。蘭曰。我所聞者。唯大宋天子之名。長恚。令左右以鎚擊之。鎚至輒斷壞。長驚異。延麾下。敬事之。經旬。蘭索薪自焚。無敢供者。親拾薪成龕。怡然端坐。烟燄一起。流光四騰。賊跪伏多灼膚者。火絕。得五色舍利。併靈骨北歸。所執僧尼。悉聽自便。和人至今詠之。
  禪師宗杲入閩。
  杲避亂走湖南。轉江右。間關入閩。築庵長樂洋嶼。從之者。彌光道顏等五十三人。未五十日。得法者十三人。後皆角立。前此未之有也。給事江少明請住小谿雲門庵。
  妙喜杲竹庵珪集禪林寶訓。
  杲因亂隱古雲門。邂逅珪。同避地襄陽。共集訓五十篇。後東吳淨善續集。成寶訓。
  辛亥紹興元年。
  壬子二年。
  禪師長蘆下蘇州靈巖慈受恒深寂。
  深住靈巖三年。得包山廢院。一新之。嘗有偈示學人曰。醍醐與毒藥。萬味同一口。美惡盡消融。是故名慈受(深住靈巖時。登披雲臺。有懷藥山十詠。嗣法廓菴冲正勒石跋曰。道無古今。而人有古今。人無古今。而時有古今。道苟同矣。雖歷世千百。如同乎其時。如見乎其人。不爾。雖同堂邈乎千里遙也。澧陽遺韻。昭煥異代。可謂無間然矣。噫。以古驗今。以今視昔。安知異時不有懷吾慈受。如慈受之懷藥山者乎。退翁儲和尚住此山。歲甲午。建二閣於法堂之左右。右曰慈受。葢取毒來慈受之義也。已而濬閣前洗研池。得石碣。磨洗讀之。乃深懷古十詠也。慈受二字。閣名先兆。眾異之。儲曰。了菴欲公。至正間住此山。集中有跋深禪師偈語云。深公既退此席。逸老包山。聞靈巖禪堂落成。有我亦老來思舊隱。異時還借板頭眠之句。今禪堂。上梁方四日。此碣出。深師所以慶禪堂之成也。遂用其韻成十頌。適中峰徹至。各再和。諸方門弟子。咸有和章)。
  禪師曇華住處州妙嚴。
  華禮辭虎邱。分座於處州連雲。處守以妙嚴請出世。
  靈隱訥住吳靈巖。
  咸安王韓世忠。表請平江靈巖為功德院。薦先福。請訥主之。寺據絕頂。而飲不給。訥伐石鑿井出泉。今號佛海泉。
  癸丑三年。
  禪師士珪奉詔開山鴈蕩能仁。
  珪紹興間奉詔開山鴈蕩能仁。時真歇了祖聞珪至。恐緣法未熟。特過江迎歸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未到院。有徒懼行規法。深夜放火。鞠為瓦礫之墟。珪就樹縛屋陞座曰。愛閑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鴈蕩山。傑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聽法檀那。并力營建。遂成寶坊。
  甲寅四年。
  禪師太平下何山守珣寂。
  珣造太平參佛鑑懃。隨眾參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此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懃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懃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囑令護持。是夕厲聲謂眾曰。這回珣上座穩睡去也。圓悟祖聞之。令人召至。因與遊山。偶到一水潭。遽推珣入潭。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祖曰。見後如何。珣曰。樹高招風。祖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脚在縮脚裏。祖大稱之。懃移蔣山。命分座說法。出住禾山。後徙何山。及天甯。解制日退席。謂雙槐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鑑忌。則吾時至矣。迄還漳南。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遺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
  長蘆了祖應詔主育王。
  乙卯五年。
  禪師五祖支下嘉州九頂山清素寂。
  四月二十四日。書偈遺眾而寂。
  禪師五祖支下大隨南堂元靜寂。
  秋七月。山中大雨雪。有異象。別眾遺誡而寂。茶毗異香徧野。設利五色。
  臨濟第十一世成都昭覺寺圓悟真覺祖示寂。
  八月己酉。示微恙。命首座道元補住昭覺。趺坐書偈。投筆而寂。茶毗舌齒不壞。設利五色無數。塔於昭覺曰寂照。諡真覺禪師。
  祥符蔭曰。祖說法如雲雨。璞玉渾金。奏希聲於天闕。來學皆龍象。鞭雷策電。展逸足於天衢。觀白雲之接演祖。五祖之於祖。祖之於虎邱妙喜諸公。獅子教兒。與老牛舐犢。相去夫何如哉。祖示隆知藏杲書記法語。尤為獅乳醍醐。沾其味者。決不作盲驢跛牛見解也。

  臨濟第十二世祖

  諱紹隆。
  臨濟第十二世平江虎邱祖嗣宗統(二年)。
  上堂曰。凡有展拓。盡落今時。不展不拓。墮坑落塹直饒風吹不入。水灑不著。檢點將來。自救不了。豈不見道直似寒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拈拄杖畫一畫曰。劃斷古人多年葛藤。點頭石不覺拊掌大笑。且道笑個什麼。腦後見腮。莫與往來。
  長蘆了祖徙溫州龍翔復移徑山。
  丙辰六年。
  臨濟第十二世虎邱祖示寂。
  五月八日乙亥示微疾而寂。塔全身於寺之西南隅。
  歷年表曰。自開寶七年甲戌。至紹興六年丙辰。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