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元住蔣山。熈甯初。王安石拜相。貴震天下。無月無耗。元未甞發。石弟安上問佛法大意。元曰。佛祖無所異於人。所以異者。能自護心念耳。岑樓之木必有本。本於毫末。滔天之水必有源。源於濫觴。清淨心中。無故動念。危乎岌哉。甚於岑樓。浩然肆橫。甚於滔天。其可動耶。佛祖更相付授。必叮嚀曰。善自護持。曰佛法止此乎。曰至美不華。至言不煩。夫華與煩。去道遠甚。而流俗以之。申公論治世之法。猶謂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況出世間法乎。安石罷政府。舟至石頭。士大夫車騎填山谷。入寺已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石坐東偏。從官賓客滿座。石環視問元所在。侍者。曰已寢久矣。甞饌客。俄報厨庫火。且及潮音堂。眾吐飯蒼黃。蜂窘蟻閙。而元啜啖自若。高視屋梁。食畢無所問。又嘗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殺。尸相枕。左右走報。交武於道。自白下門羣從而歸。元過尸處。未甞視。登寢室危坐。執事側立。冀元有以處之。而斂目如平日。於是稍稍隱去。卒不問。一日忽曰。吾欲還東吳。促辦嚴。俄化。
  禪師玉泉下聖泉紹燈寂。
  燈參玉泉謂芳悟旨。住聖泉。道法大振。一日陞座說偈曰。吾年五十三。去住本無貪。臨行事若何。不用口喃喃。儼然入寂。兩日後聞鐘聲。忽然復醒。自後四大輕安。身常頻出舍利。大旱禱雨輒應。
  丁卯二年。
  慧林本還吳住靈巖。
  本以老求歸。退慧林。出都日。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本誨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惟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者莫不感動。至吳。迎居靈巖。閉門頺然。而學者賁相望於道。
  禪師從悅住兜率。
  悅受洞山文旨訣後。寓鹿苑。於老宿清素處得透徹。是年住龍安兜率。
  禪師純白開法昭覺。
  白參黃檗惟勝。勝歸蜀。白負巾鉢從。會成都帥奏改昭覺為十方。勝舉白開法。
  戊辰三年。
  禪師圓璣住翠巖。
  璣受黃龍密記。荷擔叢林。不知寒暑。墾田蒔松。守一職十年不易。晦堂心欲以繼黃龍席。璣遁去曰。先師誡我未登五十。不可為人。客歸宗。時年四十八。佛印元勸應謝景溫之請。住洪州翠巖。
  己巳四年。
  禪師善本補住淨慈。
  本董仲舒之後。謁慧林本。本特顧之。善本默契其旨。出世雙補淨慈。時稱大小本。
  道林祐遷雲居。
  王安上甞問法於祐。延住雲居。祐曰。為携此骨歸葬峯頂耳。
  禪師系南補住道林。
  南參祐於道林。獲印可。祐移雲居。以南繼席。
  庚午五年。
  芙蓉祖遷太陽。
  九峯文住歸宗。
  文居高安六年。移住歸宗。顯謨朱世英從之問佛法大意。文答以書。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育王大覺懷璉寂。
  璉嗣泐潭澄無疾而化。壽八十一。
  禪師雲門下第六世法雲圓通法秀寂。
  將入滅。呼侍者更衣。安坐說偈曰。來時無物去時空。南北東西事一同。六處住持無所補。秀良久。監寺惠當進曰。和尚何不道末後句。秀曰。珍重珍重。言訖而逝。
  祥符蔭曰。雲門氏之道。六傳至圓通秀而大振。秀所居莊嚴妙天下。說法如雲雨。其威光可以為人接羽翼而天飛。然其同門延安方笑之以為癡。噫。道固若是其不在門庭恢闊乎。日中則昃。水滿則傾。行道猶然。況其他乎。演祖之空山荒縣。終身眾不滿百。芙蓉之抗詔嬰謫。投老湖菴。不可謂非任重致遠之資也。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一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二

  哲宗辛未元祐六年。
  祖自海會移東山。
  入院。祖師塔燒香。以手指云。當時與麼全身去。今日重來記得無。復云。以何為驗。以此為驗。遂禮拜。黃梅邑宰請開堂。垂語曰。譬如水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尾巴過不得。
  雲葢智退居西堂。
  智住雲葢十年。日荷鋤理蔬圃。疾禪林便軟煖。道心淡薄。來參者掉頭不納。退居西堂。湘中衲子聞其接納。堂室為滿。
  禪師黃龍下東林廣惠照覺常總寂。
  總劒州施氏子。自受黃龍密記。決志大掖濟北之宗。住東林。名聞天子。詔住相國智海。總固稱山野老病。不能奉詔。凡兩月而得旨如所乞。就賜紫衣。師號廣惠。又賜覺照。蘇軾遊廬山。宿東林。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黎明呈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總肯之。總於衲子有大緣。槌拂之下。眾恒七百。叢席之盛。一時未有。九月二十五日。浴罷而化。
  禪師寶峯下兜率真寂從悅寂。
  悅嗣寶峯文。住兜率。室中設三問以驗學者。撥草瞻風。只圖見性。即今上人性在甚麼處。識得自性。方脫生死。眼光落地時。作麼生脫。脫得生死。便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麼處去。張商英漕江西時。謁東林總。總印可之。且曰。吾有得法弟子住玉溪。乃慈古鏡也。可與語。英按部分甯。諸禪迓之。首致敬於慈。最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