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逼抑堅請。璉携之東歸。鮮有知者。四明郡守迎致育王。眾建宸奎閣。蘇翰林軾知杭州。以書問之曰。承要作宸奎閣碑。謹已撰成。衰朽廢學。不知堪上石否。見參寥說。禪師出京日。英廟賜手詔。其略云。任性住持。不知果有否。切請錄示全文。欲添入此一節。璉終藏不出。逮委順後。獲於篋笥。
  丁未四年(十二月杜鵑鳴於洛陽)。
  神宗(諱頊在位一十八年)。
  神宗戊申熙甯元年。
  己酉四年。
  禪師石霜支下隆興黃龍慧南寂。
  三月一日四祖演通法嗣書。南上堂。山僧才輕德薄。豈堪人師。葢不昧本心。不欺諸聖。未免生死。今免生死。未出輪迴。今出輪迴。未得解脫。今得解脫。未得自在。今得自在。所以大覺世尊。於然燈佛所無一法可得。六祖夜半於黃梅。又傳箇甚麼。乃說偈曰。得不得。傳不傳。歸根得旨復何言。憶得首山曾漏泄。新婦騎驢阿家牽。翼日午時。趺坐示寂。闍維。舍利五色。塔於前山。南同翠巖悅。參福昌惟善。時適病寒。服藥出汗。悅從禪侶徧借被。咸無有焉。有紙衾者。皆以衰老。亦可數。相與太息曰。善公本色住山人也。南盛化時。荊湖江淮衲子奔趨。恒百里無托宿。且多為盜劫。住興化禪師紹銑。半五十里為館。令僧主之以接納。俾得宿食而去。諸方高其風。銑北禪賢嗣。寂後闍維。目睛不壞。二腸屈折如鐵。
  祥符蔭曰。黃龍證三昧於獄中。以三關把斷天下要津。憧憧走英衲如鶩。與楊岐祖。號二甘露門。然非雲峯悅極力指之。幾何其不流為藥汞銀乎。噫。師友之成就。詎可泯也。
  禪師祖心補住黃龍。
  心初參雲峯悅。三年。難其孤硬。造黃檗得旨。南寂。眾請心補住。心欲舉圓璣代之。璣掉頭徑去。心遂繼其席。慧元住吳江壽聖寺。遣僧投黃龍嗣法書。南視其欵識曰。吾偶忘此僧。謂專使曰。書未欲開。可令親來見老僧。專使反命。元即腰包而來。次南昌。聞南已化去。因留歎息。適祖心出城。相會與語奇之曰。恨老師不及見耳。
  禪師慶閑住吉州隆慶院。
  閑出家遠遊。所至自處。罕與人接。有即之者。一舉手而去。師事積翠南。南甚重之。廬陵守張鑒請居隆慶院。
  禪師行偉住仰山。
  偉初受賢首宗於太三藏。因同學勸發棄講。謁南坐夏積翠有省。住仰山。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參知名者皆集。偉蒞事有法度。嘗遣化十二輩。以其名付維那。使明日俱來受曲折。及會茶。輒失一人。偉問為誰。曰永泰。偉方經營中。首座曰。泰遊山去。請以他僧備員。偉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實在。首座匿之以欺眾耳。偉色莊。使搜得之。泰自陳怯弱。懼失所受事。首座實不知也。偉令擊鐘集眾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師所賞識。昧心罔眾。他人猶不可。乃甘自破壞乎。遂與泰俱出院。諸方服其公。
  禪師黃龍下隆興泐潭洪英寂。
  英閱華嚴十明論。發明心地。趨積翠印旨。又見翠巖真。一時學者趨向。住泐潭。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集眾。敘行脚始末曰。吾滅後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
  庚戌三年。
  禪師元祐闢潭州道林為師席 發明(禪林興廢不書。此書以祐能得宗師體裁也)。
  祐嗣黃龍南。智辯自將。氣出流輩。南寂。去遊湘衡。衲子追隨。聲重荊楚。謝師直守潭州。欲禪道林之律居。盡禮致祐為第一世。祐欣然肯來。道林蜂房蟻穴。疊見層出。像設之多。冠於湘西。祐夷廓之為虗堂。為禪室。以會四海之學者。役夫不敢壞像設。祐自鋤棄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壞。吾法尚無。凡情存聖解乎。六年而殿閣崇成。
  辛亥四年。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廬山圓通祖印居訥寂。
  訥住圓通二十年。移住四祖開元兩剎。所至叢林。號稱第一。既老。休居於寶積巖。訥臨眾簡嚴。不妄言笑。甞習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其精進如此。三月無疾而化。
  壬子五年。
  禪師克文開法聖壽。
  文陝府鄭氏子。裂縫掖出家。棄講南遊。謁雲居舜不契。聞雲峯悅之風。兼程而往。至則悅已寂。嗟曰。既無其人。吾何適而不可。山水雖佳。未暇遊也。坐夏大溈。遂造黃龍。初到不契。乃曰。此老只是個修行僧。不會我語。遂去。見香城順。得見南用處。復回黃龍。為首座。嗣其法。高安太守錢弋請出世聖壽。文方飯於州民家。使至遁去。繫同席數十人。有見於新豐山寺者。因叩首泣下曰。師不往。吾黨受苦矣。文曰。以我故累君輩如此。因受之。遂闡法焉。
  禪師道光主法平江靈巖。
  光道行卓絕。遠近尊禮。住持日。荊公王安石送以詩云。百花深處寺。猶指舊吳宮。事往人何在。香消徑已空。今朝送師去。茲地闡宗風。別意兼鄉思。依依雲樹東。
  禪師雲門下第五世佛日明教契嵩寂。
  嵩居佛日。退老永安蘭若。寂後闍維。眼舌童真頂骨不壞。舍利紅白。晶潔。大如菽。
  臨濟第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