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請居之。學侶雲臻。八月日寂。
  禪師德韶至崇壽領悟尋往天台。
  韶龍泉陳氏子。母夢白光觸體。覺而娠。年十五。有梵僧拊其背曰。汝當出家。塵中無置汝所也。遂剃染受具。徧參知識五十四人。所至少留。後至臨川謁崇壽祖。祖一見深器之。韶以徧涉叢林。但隨眾而已。無所咨參。一日有問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祖曰。是曹源一滴水。韶於座側。豁然大悟。平生疑滯渙若氷釋。感涕沾衣。祖曰。汝向後當為國王師。致祖道大光。行矣無滯。於是韶乃辭去遊天台。觀智者遺蹤。如故居。睠然有終焉之心。
  沙門衡嶽齊己寂。
  己益陽胡氐子。出家大溈。持律躭吟詠。謁德門發悟。藥嶠石霜。皆參請徧及。後遊荊渚。為節度高季興留居龍興寺。非其志也。己頸有癅贅。時號詩囊。愛山水。懶干謁。有未曾將一字。容易謁諸侯之句。與華山隱士鄭谷相酬唱。其後居西山金鼓寂。有白蓮集行世。自號衡嶽沙門(明季海虞隱湖毛晉。刻己及清晝。貫依杼山禪月白蓮集。題曰唐三高僧詩集。行世)。
  戊戌(天福三蜀廣政元)年。
  己亥(天福四閩永隆元)年。
  庚子(天福五)年。
  辛丑(天福六)年。
  壬寅(天福七漢主玢光天元)年。
  癸卯(晉天福八南唐元宗璟保太元殷主王延政天福元南漢主成乾和元)年。
  益祖自報恩遷清凉。
  金陵國主自崇壽迎祖居報恩。未幾遷清凉。示眾。趙州曰。莫費力。也大好言語。何不仍舊去。世間法尚有門。佛法豈無門。自是不仍舊。故諸佛諸祖。祇於仍舊中得。如初夜鐘。不見有絲毫異。得與麼恰好。聞時無一聲子閙。何以故。為及時節。無心曰死。且不是死。止於一切。祇為不仍舊。忽然非次聞時。諸人盡驚愕道。鐘子怪嗚也。且如今日道孟夏漸熱。即不可。方隔一日。能較多少。向五月一日道便成賺。須知較絲髮不得。於方便中向上座道不是時。葢為賺。所以不仍舊。寶公曰。暫時自肯不追尋。歷劫何曾異今日。還會麼。今日只是塵劫。但著衣喫飯。行住坐臥。晨參暮請。一切仍舊。便為無事人也。三界惟心頌曰。三界惟心。萬法惟識。惟識惟心。眼聲耳色。色不到耳。聲何觸眼。眼色耳聲。萬法成辦。萬法匪緣。豈觀如幻。大地山河。誰堅誰變。華嚴六相義頌曰。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於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同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甲辰(晉齊王重貴開運元年) 舊唐書成(司空劉煦撰。并載佛祖異迹)。
  乙巳(開運二)年。
  丙午(開運三)年。
  丁未(開運四年二月後漢高祖劉暠入汴仍稱天福九年漢嶺南劉晟乾和五)年。
  戊申(漢高祖劉暠乾祐元漢劉晟乾和六)年。
  祖付省念正法。
  祖每念大仰有讖。臨濟一宗。至風而止。懼當之。熟視座下堪任法道。無如念者。一日念侍立次。祖乃垂涕告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念曰。觀此一眾。豈無人耶。祖曰。聰明者多。見性者少。念曰。如某者如何。祖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躭著此經。不能放下。念曰。此亦可事。願聞其要。祖遂上堂。舉世尊以青蓮目顧視大眾。正當是時。且道說個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語未卒。念便下去。祖歸方丈。侍者曰。念法華因甚不祇對和尚。曰。渠會也。次日念與真園頭同上問訊次。祖問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鵓鳩樹頭鳴。祖曰。汝作許多癡福作麼。何不體究言句。又問念曰。汝作麼生。念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祖謂真曰。汝何不看念法華下語。又一日祖陞座。顧視大眾。念便下去。祖歸方丈。念自後泯迹韜光。人莫知其所以。一日白兆楚至汝州宣化。祖今念往傳語。纔相見。提起坐具便問。展即是。不展即是。楚曰。自家看取。念便喝。楚曰。我曾親近知識來。未嘗輒敢恁麼造次。念曰。草賊大敗。楚曰。來日若見風穴和尚。待一一舉似。念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念乃先回舉似祖。祖曰。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員草賊。念曰。好手不張名。次日楚纔到相見。便舉前話。祖曰。非但昨日。今日和贓捉敗。自是念名振諸方。祖乃付以正法(臨濟辭溈山時。仰山侍其旁。溈問仰曰。此人他日。法道如何。仰曰。此人他日法道。大行吳越。遇風即止溈又問。嗣之者何人。仰曰。有即有。只是年代深遠。不欲舉似和尚。溈固問之曰。吾亦欲知。仰曰。經不云乎。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是知省念。乃仰山後身也)。
  祥符蔭曰。道雖不在踐履。然非操履穩密者。不充荷持。世尊大法。必顧命之苦行尊者。祖熟視可起欲墜之緒者。無如精修杜多行之念法華。可見傳道之力。在於修證也。譬如寶舟。得風則千里瞬息。然修證而不明道。則屬染污。此南嶽所以云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也。深心塵剎。矢願再來。大仰可謂真報佛恩者矣。
  禪師守初住洞山。
  初參雲門祖。祖問近離甚處。曰查渡。問夏在甚處。曰。湖南報慈。曰幾時離彼。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