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甲問處。祖曰。汝問處作麼生。僧曰失。祖便打。其僧不肯。後於雲門會下聞二僧舉此話。一僧曰。當時南院棒折那。其僧忽契悟。遂奔回省覲。祖已圓寂。乃謁風穴。穴一見便問。上座莫是當時問先師啐啄同時話底麼。僧曰是。穴曰。汝當時作麼生會。曰某甲當時如在燈影裏行相似。穴曰。汝會也。
  祥符蔭曰。唐季五代之際。巾子山下菩薩王於江南。浙閩之間。佛法大振。跛脚阿師方崛起於嶺南。而法眼亦發軔於江右。禪苑宗風。於斯為盛。而祖壁立千仞。凝然不動聲色。坐震雍容。洞上同安。當新豐唱拍廣播之後。亦復風雲體道。花檻璇璣。是知傳持正脉。不在門庭施設。而真風綿亘。無可得而名也。
  益祖住崇壽。
  祖住撫州崇壽院。上堂曰。盡十方世界。皎皎地無一絲頭。若有一絲頭。即是一絲頭。

  臨濟第四世祖

  諱延沼。餘杭劉氏子。親炙南院六年。而南院寂。住汝州風穴。
  辛卯二年。
  臨濟第四世汝州風穴祖嗣宗統(四十三年)。
  祖居風穴。
  祖行化至汝水。見草屋數椽依山。如逃亡人家。問田父此何所。田父云。古風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又歲饑。眾棄之而去。餘佛像鼓鐘耳。祖曰。我居之可乎。田父云可。祖乃留止。晝乞村落。夜然松脂。單丁者七年。
  祥符蔭曰。高風泠然。可想見也。傳持祖道。豈在閙熱門庭哉。
  壬辰三年。
  栴檀佛像。復至江南。
  禪師雪峯支下長慶慧稜寂。
  稜兩處開法。眾恒一千五百。化行閩越二十七載。五月日寂。
  禪師道匡補住招慶。
  癸巳(唐長興四閩龍啟元)年。
  禪師玄沙支下大章山菴主契如寂。
  如參玄沙悟旨。隱小界山。刳大朽杉。僅能容身。居之。禪者清豁冲煦同訪之。頗味高論。不覺及夜。覩豺虎奔至菴前。自然馴繞。豁有詩曰。行不等閑行。誰知去住情。一餐猶未飽。萬戶勿聊生。非道難應伏。空拳莫與爭。龍吟雲起處。閒嘯兩三聲。二人尋於大章創菴。請如居之。兩處孤坐。垂五十二載而終。
  祥符蔭曰。古人住山林。蛇虎皆馴伏。今人居城市。同類相仇讐。道心何處見。請試著眼看。物我既一體。甯復有兩般。心外境無餘。斯可與言道。
  曹洞宗第三世同安丕祖宗統止於是年(示寂年月燈錄不載。故書法如此)。

  曹洞第四世祖

  諱□志。生里未詳。嗣先同安。
  曹洞宗第四世鳳棲祖嗣宗統(三十年)○(稱鳳棲。別於前同安也)。
  先同安祖將示寂。上堂曰。多子塔前宗子秀。五老峯前事若何。如是三舉。莫有對者。鳳棲祖出曰。夜明簾外安班立。萬里歌謠道太平。祖曰。須這驢漢始得。
  甲午(四月以前唐閔帝從厚應順元年以後廢帝從珂清泰元年蜀主孟知祥明德元)年。
  唐立試僧科(試僧始此)。
  功德司奏。應立禪定科。講經科。文章議論科。持念科。以試僧。帝從奏。
  禪師師靜隱居天台。
  靜初參玄沙。值示眾曰。汝諸人但能一生如喪考妣。吾保汝究得徹去。靜躡前語問曰。祇如教中道不得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知見。又作麼生。沙曰。汝道究得徹底。所知心。還測度得及否。靜從此信入。後居天台。三十餘載不下山。博綜三學。操行孤立。禪寂之餘。常閱龍藏。遐邇欽重。時謂大靜上座。嘗有人問。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未明攝伏之方。願垂示誨。靜曰。如或夜間安坐。心念紛飛。却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葢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葢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不尋枝。內不住定。二塗俱泯。一性怡然。此乃還源之要道也。同時有小靜上座。時號二靜上座。並終於天台。
  乙未(清泰二吳天祚元)年。
  丙申(清泰三年十一月以後晉高祖石敬塘天福元閩主昶通文元)年(晉以前稱長興七年)。
  丁酉(晉天福二南唐烈祖徐誥昇元元)年。
  風穴道場成汝州牧請祖開堂。
  州牧盡禮請開法。上元日示眾曰。先師曰。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會麼。問在答處。答在問處。雖然如是。有時問不在答處。答不在問處。汝若擬議。老僧在汝脚跟底。大凡參學眼目。直須臨機大用見前。勿自拘於小節。設使言前薦得。猶為滯殼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應是向來依他作解。明昧兩岐。與汝一切掃却。直教個個如師子兒吒呀地。對眾證據。哮吼一聲。壁立千仞。誰敢正眼覷著。覷著即瞎却渠眼。
  禪師省念至風穴。
  念萊州狄氏子。為人簡重。有精識。專修頭陀行。纔具戒。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因目為念法華。至風穴為知客。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旨。
  禪師雪峯支下龍冊道怤寂。
  怤自鏡清徙天龍。吳越王一見曰。真道人也又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