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也無。仰曰。如來禪。許師弟會。祖師禪。未夢見在。閑復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乃報溈山。曰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禪也。閑初開堂。溈山令僧送書。并拄杖至。閑接得便哭蒼天蒼天。僧曰。和尚為甚麼如此。閑曰。祇為春行秋令。閑有偈曰。子啐母啄。子覺母殼。子母俱亡。應緣不錯。同道唱和。妙云獨脚。
祥符蔭曰。聰明障道。為其難透脫也。香嚴得力於師友。糞掃堆頭一擊而了。所以啐啄俱亡。應緣不錯。後之學者。應無俟騰口說矣。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禪師仰山支下杭州龍泉無著文喜寂。
喜仰山嗣。嘉禾禦兒朱氏子。七歲出家。開成二年登戒。咸通三年禮仰山於豫章觀音院。言下了契。充典座。有異蹟。七年旋浙右。止千頃山。十年居龍泉古城院。乾符六年。避地至湖州餘不亭。刺史杜孺休請居仁王院。光啟二年。錢武肅王疏請住龍泉。大順元年賜紫。乾甯四年賜師號。曰無著。十月二十七日夜中時。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言訖。跏趺而寂。春秋八十。夏六十。塔於靈隱西塢。天祐二年叛兵發塔。肉身不壞。髮爪俱長。吳越王重加封瘞。
祥符蔭曰。無著神異炳著。是再來果位中人。仰山東土小釋迦。故一時參承之士。如南塔光湧者。山每對人稱之曰。此子是肉身佛。栴檀林中無穢草。師子窟中無異獸。法化之隆。隱顯莫測。此所以為護持正眼者歟。
辛酉天復元年。
嗣洞山法同建宗旨曹洞宗第一世撫州曹山祖示寂 書法(曹山為洞山子。同建宗旨。為曹洞第一世。故書法如此)。
祖住仰山。南平鍾王雅重。致禮敦請。祖但書隱山山居頌一首付使者。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六月日。問知事。今日是幾何日月。曰六月十五日。曰曹山平生行脚。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脚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
或問祥符曰。洞山寂後。曹山住世尚三十二年。雲居既稱曹洞二世。何不嗣統於曹山寂後。曹山既遜統矣。而書其寂於雲居三十二年。此三十二年。曹山毋乃贅旒乎。祥符曰。佛祖付正法眼。以毋令斷絕為囑。洞宗傳持於今者。皆雲居之後。雲居嗣法洞山。曹山同建宗旨者也。以宗旨言。曹山合洞山而成一世。洞山寂而曹山不單書者。曹山統於洞山。所以從洞山。尊洞山也。不然。洞山寂而曹山單書。是二宗統矣。洞山寂而書雲居嗣統者。尊曹山為一世也。今之傳持洞宗者。皆雲居之後。而並尊曹山合洞山為一世。稱曹洞者。大同之道。無彼此也。曹山既遜位。而書其寂於雲居三十二年者。如唐之玄宗。傳位於天寶十五載。而崩於肅宗之寶應元年。宋高宗禪位於紹興二十三年。而崩於孝宗湻熈十三年。何贅旒之有。雲居嗣統為第二世。自當並尊曹山為第一世。亦如宋太宗以弟而承兄太祖正統。則兄弟而祖宗焉。統序昭然。百世不易。仰山之寂亦然。溈仰雲門法眼三宗。止於首建。濟洞編年。歷世相次者。二枝嫩桂久昌昌。祖讖光垂。至今未艾也。
師禪了悟補住曹山。
壬戌二年。
曹洞宗第二世洪州雲居弘覺祖示寂(作天福者誤)。
祖住持三十餘年。道徧天下。眾至千五百人。南昌鍾王師尊之。願以為世世師。天復元年秋。示微疾。十二月八日。為大眾最後開方便門。敘出世始末。是年正月三日問侍者。今日是幾。對云初三。祖曰三十年後。但云祇這是。乃端然告寂。
祥符蔭曰。江河之行萬里。未聞源清而流濁。法脉相承。宗眼相照。如空鏡交融。不合而合。觀雲巖洞山雲居三世。可暸然矣。
曹洞宗第三世祖
諱 丕生緣傳燈失載。
癸亥三年。
曹洞宗第三世洪州鳳棲山同安祖嗣宗統(約十三年)。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祖曰。金雞抱子歸霄漢。玉兔懷胎入紫微。曰忽遇客來。將何祗待。祖曰。金果朝來猿摘去。玉花晚後鳳銜歸。新到參。祖問甚處來。曰湖南。祖曰。還知同安這裏風雲體道。花檻璇璣麼。曰知。祖曰。非公境界。僧便喝。祖曰。短販樵人。徒誇書劍。僧擬進語。祖曰。劍甲未施。賊身已露。
存考(按雲居傳同安丕。丕傳鳳棲志。志傳梁山觀。觀傳太陽玄。丕與志。傳燈諸錄皆不載其生緣示寂之年月。考太陽玄。以宋咸平三年庚子觀歿。辭塔出山。至太陽謁堅禪師。堅欣然讓法席。使主之。是梁山寂于咸平三年之際也。從唐天復三年癸亥。至宋咸平庚子。為九十餘年。而同安鳳棲梁山三世。三世之間。各准三十年為一世。以定宗統。細故雖則脫略。微茫無徵。而大旨粲然不失。存之以俟後來考定云)。
禪師道簡繼席雲居。
簡范陽人。童子剃落。受滿分戒。徧遊叢席。後謁雲居。與語連三日。大奇之。誡令刻苦事眾。於是簡躬操井臼同樵爨。徧掌寺務。不妨商略古今。眾莫有知者。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先是高安洞山有神靈甚。雲居祖住三峯時。神受服役。既來雲居。神亦隨至。舍於枯樹之下而樹茂。號安樂樹神。雲居將順寂。主事僧白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