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子。家世奉佛。師生惡茹葷。于襁褓中。聞鐘梵之聲。或見旛花設像。為之動容。年十二。從其父遊莆田玉澗寺。見慶玄律師。遽拜曰。我師也。遂留侍焉。落髮授具。久歷禪會。參德山。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一棒曰。道甚麼。曰不會。至明日請益。山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師因此有省。巖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梁。骨硬似鐵。抝不折。然雖如此。于唱教門中。猶較些子。師與巖頭同參。深得切磋之力。師與頭同辭德山。山問。甚麼處去。頭曰。暫辭和尚下山去。山曰。子他後作麼生。頭曰不忘。山曰。子憑何有此說。頭曰。豈不聞智過于師。方可傳授。智與師齊。減師半德。山曰。如是如是。當善護持。師同禮拜而退。後回閩中。開法于雪峯。常教學人危坐如枯木杌。時號為枯木堂。後出雲門法眼二宗。青原下五世。贊曰。
  熟處難忘蔬笋習氣  鐘梵經聲聞之心醉  師棒如龍友嘴如鐵  故此出身自然超越

  附錄雲門偃禪師贊(嗣法雪峰)

  纔見睦州閉門推出  挨身一拶頓折一足  從此轉身葢天葢地  雪峯未見早已心契

  法眼益禪師贊(嗣法羅漢桂琛。琛嗣玄沙師備。備嗣雪峰)

  一切現成了無顧佇  萬象之中堂堂獨露  一味平懷目前即是  纔落思惟便落第二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三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四

    匡廬憨山釋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補
    嘉興上士 錢應金 較

  首山念禪師傳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萊州狄氏子。出家于本郡南禪寺授具。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晚于風穴會下。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于地矣。師曰。觀此一眾。豈無人耶。穴曰。聰明者多。見性者少。師曰。如某者如何。穴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躭著此經。不能放下。師曰。此亦可在。願聞其要。穴遂上堂。舉世尊青蓮花目。顧視大眾。乃曰正當。恁麼時。說個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且道。說個甚麼。師乃拂袖下去。穴擲下拄杖。歸方丈。侍者隨後請益曰。念法華因甚不祇對和尚。穴曰。念法華會也。次日師與真園頭同問訊。穴問真曰。作麼生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鵓鴣樹頭鳴。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麼。又問師曰。汝作麼生。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何不看念法華下語。師受風穴印可。泯跡弢光。人莫知之。後開法于首山。大振臨濟之道。是為南嶽下八世。贊曰。
  七軸蓮經持之已久  一言放下即知本有  不說之說舉著便見  拂袖而行何等快便

  永明壽禪師傳

  杭州慧日永明延壽智覺禪師。餘杭王氏子。總角歸心佛乘。既冠不茹葷。日惟一食。持法華經。六旬能誦。年二十八。為華亭鎮將。吳越文穆王。知師慕道。乃從其志。遂禮龍冊寺翠巖為師。執勞忘身從事。衣不繒纊。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台山。九旬習定。有鳥巢于衣襵中。既謁韶國師。一見深器之。密授玄旨。仍謂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初住雪竇。僧問。雪竇一徑。如何履踐。師曰。步步寒花結。言言徹底氷。師有偈曰。孤猿呌落中宵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錢忠懿王。請開山靈隱。明年遷永明。眾盈二千。居十五載。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入天台山。度戒約萬人。放諸生類。不可稱計。日作一百八件方便。行道餘力。持法華經。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百卷。詩偈賦凡千萬言。海外高麗王。遣書。敘弟子禮。彼國僧三十六人。皆承印記。青原下十世。贊曰。
  乘大願輪出為法瑞  總持門開眾行畢備  懸一心鏡朗照萬物  佛日中天無幽不燭

  慈明圓禪師傳

  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全州李氏子。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有賢行。使之遊方。聞汾陽道望。遂往而謁焉。陽顧而默器之。經二年。未許入室。每見必詬罵。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未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陽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禆販我。怒舉杖逐之。師擬伸救。陽掩師口。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載。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師曰。楊大年內翰。知見高。入道穩實。子不可不見。師乃往見大年。機語相投。恨見之晚。年于朝中。見駙馬都尉李遵勗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獅子。李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見柰何。年默然歸。語師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遠至。有願見之心。政以法拘。于是師黎明謁李公。一見欣然相契。至是師與楊李二老。為法門稱最密。及李公終。師為之臨壙。仁宗聞而嘉之。有旨官舟賜歸。師出世說法。後住石霜。師嗣汾陽昭。為南嶽下十世。贊曰。
  西河逆機見者不識  親遭掩口鼻孔打失  其機迅發脫不可羈  明眼稱之真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