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法印。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及尊者將至。梵志預知祖入。恐王易志。即鳩諸弟子。欲以呪術挫之。尊者至直詣王所。王曰。師來何為。祖曰。將度眾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隨類度之。梵志聞言。不勝其怒。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頂上。祖指之。忽壓彼眾。梵志等怖懼投祖。祖愍其愚惑。再指之。化山隨滅。乃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因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于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故人謂之瓔珞童子。遊行閭里。丐求度日。後王與尊者同輦而出。見瓔珞童子稽首于前。祖曰。汝憶往事否。童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脩多羅。今日之事。葢契夙因。祖謂王曰。此童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童之後出二人。一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乃付大法眼藏。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是為二十六祖。贊曰。
  從剎利種續傳燈燄  真嗣不明幾乎失陷  從鬧市中忽聞故人  函葢相合乃得其真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傳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達磨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孟仲二子皆曰。此珠七寶中尊。固無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季子曰。此是世寶。未足為上。于諸寶中。法寶為上。此是世光。未足為上。于諸光中。智光為上。此是世明。未足為上。于諸明中。心明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乃能辨此。祖歎其辯慧。知是法嗣。以時未至。且默而溷之。及香至王厭世。眾皆號絕。唯達磨多羅。于柩前入定。七日而出。乃求出家。祖方與剃度。授具戒。告曰。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囑汝。聽吾偈言。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是為二十七祖。贊曰。
  莫謂無因相逢便見  來處自然不假方便  今因其珠乃得其人  開池得月買石饒雲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一
  八十八祖傳贊卷之二

    匡廬憨山釋 德清 述
    秀水寓公 高承埏 補
    嘉興上士 錢應金 較

  康居尊者傳

  康僧會者。康居國大丞相之子也。彼國出家。有神異。因望震旦國。有光燭天。曰此佛舍利光也。遂尋光而來于吳。赤烏四年。至金陵止。長于里。營立茅茨。設像行道。國人初見沙門。以為異。有司以聞。吳主孫權曰。是漢明帝所夢佛道之遺風耶。詔至。問狀。會曰。如來大師。入滅已千年矣。然靈骨舍利。神應無方。昔阿育王奉之。為八萬四千塔。此其遺化也。權以為誇已。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若其不驗。國有常刑。會請立壇求之。期七日無驗。又展二七無驗。權曰。趣烹之。會默念佛名真慈。豈違吾願哉。更請展期又七日。五鼓矣。聞鏗然有聲。起視瓶中。光明錯發。黎明進之。權與公卿聚觀。歎曰。希世之瑞也。會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間。無能壞者。權使力士錐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乃為建塔于建業之佛陀里。又為寺。奉會居之。曰建初寺。即今之大報恩寺。乃江南塔寺之始也。贊曰。
  法身舍利普徧大地  光明照耀無處不是  爰有至人尋光而來  懇求出現梵剎初開

  佛圖澄禪師傳

  天竺佛圖澄和尚。至洛。自言百餘歲。常積日不食。善誦呪。役使鬼神。腹傍有孔。以綿塞之。夜則拔綿。光出照室。每臨溪。出腸胃洗濯。還納腹中。能聽鈴音。言吉凶。莫不奇驗。會洛陽宼亂。潛伏草萊。以觀時變。時石勒屯葛陂。多殘殺。澄杖錫謁勒。勒試以道術。澄取滿鉢水呪之。俄青蓮華生鉢中。光色耀日。勒由是神敬。延之軍中。及勒稱趙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勒殂。弟季龍襲其位。徙都鄴城。尤傾心事澄。令乘雕輦。朝會引見。常侍御史。悉助舉轝升殿。太子諸公。扶翼而前。坐者皆起。勅司空李農。朝夕問候。時支道林聞之曰。澄公其以季龍。為鷗鳥耶。季龍因問曰。佛法不殺。朕為天下掌生殺。恐違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儉慈忍。顯讚佛道。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民。有為惡化之不悛者。其可不罰乎。但殺不可濫。刑不可不恤耳。將去世。詣辭。季龍驚曰。大和尚遽棄我乎。澄曰。出生入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無由增損。但道貴行全。德貴不怠。苟德無玷。雖死如生。咸無焉千歲何益哉。言訖。安坐而逝。後有僧。自雍州來。見澄入關。以聞。季龍發塚視之。惟塊石存焉。贊曰。
  至人隱顯其行莫測  透體光明其用自別  出入帝庭如狎鷗鳥  脫然歸去由來時道

  東林遠禪師傳

  東林遠禪師。諱惠遠。雁門樓煩人。姓賈氏。少為儒。博極羣書。尤邃周易老莊。甞與其弟惠持。造道安法師。聞講般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