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如言。請古起棺。將至化骨之所。起棺視之。誠死矣。懇古求生。又作法。遂甦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寶宮殿中。如何復來此。古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中來。却不褁糧。至此欲食耶。古遂走。扣華首石門。門訇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有泣泪泉袈裟石存焉。古即守衣迦葉也。
  漢觀音長者。不知何許人。蒙氏時遊大理。長髯濶面。冠蓮冠。執杖持珠。或隱或顯。出沒不定。後漢兵伐滇。長者皆負大石。可約數丈。兵士望見驚退。兵中有善用陰符者。盡令 中火息。長者取石吹之得火。民有憂患。數處禱之。皆應俗乎。為觀音長者。所負之石。尚在取火之法。今賴焉。

  無言和尚

  始李氏。甞持一鐵鉢入定。欲晴。則鉢內火光燭天遂霽。欲雨。則鉢中白氣上升遂雨。南詔。封為灌頂國師。一日說法。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而去。眾驚問之。曰洱水龍。

  世祖章皇帝御製傳贊 碧庵上人

  法名慧俊。本遼之釘窯人也。生絕葷茹。年方十四。即厭俗辭親。薙髮于草河之小庵。從僧籙也。已而行抵盛京。卓錫城南保安寺。勤修持誦。三十餘年。閉關不出禪定者。又二十一年。順治己亥。又來京師越明年庚子五月朔三日。示寂于廣慈禪院。行年七十。臘五十六。茶毗之際。光燄中。結觀音大士像。巨象蓮花。種種殊異。是葢堅持一念嚴戒。行于玄關。示現十方。遂朗懸于圓鏡。所謂炳智慧之火。燒煩惱之心者矣。嘉此善因是用為贊。贊曰。如泉有源。鑿井未誠。如火有燄。鑽木未勤。苟其中輟。譬彼却行。有志者出。前無堅深。維斯上人。具大精進。方墮地時。而含佛性。持律探經。行勤業淨。次第王城。棲遲法境。緊心則通。乃若無識。在斗室中。布衣一食。視三七年。如彈指訖。偶來京洛。示寂僧龕。大地浩浩。虗空漫漫。儼然水月。來火光端。徵其龍象。布地青蓮。有萬耳目。以廣其傳 臆庵。癡道人。贊併書。
  藤蘿尊者。於唐末。自海上浮來。至溫州瑞安山中。覓蘿為龕。禪定其中歷年深。四圍叢蘿環繞。一日有獵人。帶羣犬至山。犬入叢蘿中。竟久不出。獵人。因以斧開入見。羣犬跪伏其前。而獵人即投薙染。就是地闢建梵剎。名曰本寂。手鑿一掬泉。於集雲峯下。清泉鄉之穪。從此始。諸弟子。請問師之行實。惟示名曰。藤蘿。後興一十八剎。所遺石刻法語曰。釋迦老子。一大藏教。說不出口。卻被遊山和尚到。檀樾主家道破。牛載烏鴉過晚村。
  五燈全書卷第四

    京都聖感禪寺住持(臣)僧 (超永) 編輯
    京都古華嚴寺住持(臣)僧 (超揆) 較閱 進呈

  五祖大滿禪師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禪師

  開封李氏子。少親儒業。博綜多聞。俄捨愛出家。尋師訪道。至蘄州雙峰東山寺。遇五祖。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深加器重。祖既示滅。師遂住江陵當陽山。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於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於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大臣張說。甞問法要。執弟子禮 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唐中宗神龍丙午年。於東都天宮寺入滅。諡大通禪師。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野所重。

  嵩嶽慧安國師

  荊州枝江衛氏子。隋開皇丁巳。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師曰。本無名。遂遁於山谷。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眾。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大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行頭陀行。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麟德甲子。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甞召師不奉詔。於是。徧歷名迹。至嵩少曰。是吾終焉之地也。自爾禪者輻湊 有坦然懷讓二僧。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於言下知歸。讓乃即謁曹溪 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秀禪師同加欽重。后甞問師甲子多少。師曰。不記。后曰。何不記耶。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后聞。稽顙信受 神龍丙午。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辭歸嵩嶽。是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回公來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開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龍三年己酉滅時稱老安國師)門人遵旨。舁置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色紫。留於宮中。至先天二年。門人建浮圖焉。

  袁州蒙山道明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