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璉公煆鉢而無怖心。英祖聞奏而無怒色。所謂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不能遂先生之高者也。得非宗門之盛事歟。

  ○總論

  上錄忠君。此紀高尚。高尚是則忠君者非歟。是不然。顧所守何如耳。道充於岩穴而名聞於廊廟。上度吾君下度吾民。非弘法利生之正務乎。獨惜大道不立而枉己以求榮者。貽釋子之羞也。噫。為僧者誠以道自重。使國王大臣聞天下有樂道忘勢之僧。而歎之羨之。其忠亦多矣。豈必面陳獻替而後為忠乎。吾是以知南陽寵逮七朝。無業力辭三詔。遇不同。而其道同。其忠同。

  △遲重之行第八
  傳法久隱

  唐六祖大師。初參五祖即悟自心。祖曰。汝根性大利。著槽廠去。遂事舂碓。腰石勤劬苦作供眾。後傳衣法。夜半潛去。隱跡於獵人中。蓬首垢面者一十六年。後以龍天見推。乃於印宗法師講席偶論風幡。四眾驚仰。扶翊開法大闡南宗。為萬代師表焉。
  贊曰。大師不惟開法於十六年之後。而薙髮亦如之。養深積厚古今一人而已。師表萬代不亦宜乎。

  十年祕重

  唐桂琛。常山人。初學毗尼。後訪南宗遍參知識。得旨於玄沙大師。密行陸沉。漳州牧王公請於閩城西石由蓮宮。駐錫十數年。祕重妙道。有懇志扣求者乃為開演。既而遷羅漢院。破垣敗簀恬如也。勤州太保固請宣法。退讓不獲。方受其請大開法門。參徒莫計。出法眼一宗焉。

  不宜靈異

  (後)唐善靜。長安金城人。南遊樂普。見安公法裔。乃融心要。後還故里。留守王公營永安院居之。甞洗沐。舍利隕落。即收祕。不許弟子示人。又禪寂次。忽有白鶴馴狎於庭。若聽法者。靜令人驅逐。凡此殊徵有而不宣。
  贊曰。古人獲靈異而祕重不宣。今人無靈異而偽稱惑眾。心事葢霄壤矣。聖益聖。愚益愚。又何怪乎。

  混迹樵牧

  唐普願。鄭州新鄭人。依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得法於江西馬大師。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貞元十年掛錫池陽南泉山。蓑笠飯牛混於樵牧。斫山畬田。足不下南泉三十年。太和中池陽太守與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固請開法。道化大行。號南泉古佛云。
  贊曰。遠祖師影不出廬山四十載。王老師足不下南泉三十年。此古人之盛節也。然皆得意後事。非初學所宜。出家兒大事未明。不遠千里參尋知識。此何時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趙州八十行脚。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敢為癡隱者告。

  事皆緣起

  宋神鼎諲禪師。豫州人。與汾陽齊名。年尚未壯。隱於南嶽二十年乃領住持。又二十年方開堂說法。然皆緣起於他。實非己意。

  歷年閉戶

  宋雲葢智禪師。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閉戶閑居者三十年。

  久處深山

  明無聞聰禪師。大悟之後獨入光州山中六年。陸安州深山六年。復至光州又經三年。如是山中獨行獨坐共十七年。後乃出世。
  贊曰。獨行獨坐於大悟之後。亦遁跡南泉意也。彼初心未悟。而乃厭叢林畏大眾離知識。索居孤陋。不亦謬乎。

  八請不赴

  宋汾陽無德禪師。見七十員善知識。前後八請皆不出世。燕居襄陽白馬寺。并汾道俗千餘人堅請不已。乃順人望。既至。宗風大振迹不越閫。自為不出院歌以見志云。
  贊曰。歷觀諸大老得法之後。率多韜光鏟彩。時至乃彰。而此老八請不赴。其祕重尤甚。厥後宗風大振。非源深流長歟。今少年負一能。皇皇乎出世之恐後也。亦錯矣。縱然生摘得。終是不馨香。衲子宜時以自警。

  重法隱山

  元法聞。七歲出家。後從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溫公謂聞任重道遠。託以弘傳之寄。聞對佛像灼肌燃指刺血書經以彰重法。遂隱五臺山。不踰閫者六載。讀藏教五千卷者三番。帝師嘆曰。漢地乃有此僧耶。尋以安西王命開講筵義善寺。天子聞而徵之至闕。詔居大原教寺。賜銀章一品。求戒者皆從受焉。延祐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坐逝。

  廢寺隱居

  元世愚。衢州西安縣人。歷參布衲及斷崖中峰諸大老。後得法於止岩。歸西安烏石山廢寺。結茆以居。影不出山者六載。名聞於朝。遣重臣賜名香金襴法衣。加號弘辨。至正間有龍眠古望等五剎新剏。皆虔懇延師為開山第一祖。乃不得已應之。

  ○總論

  或問。世尊始成正覺即演華嚴。乃有沙彌講經年甫七歲。如必歷年久隱。當如眾生何。不知古人之遲重非獨善忘世也。道高而志愈勤。心明而事彌慎。水邊林下長養聖胎。待夫果熟香飄。龍天推出。舉而措之。裕如矣。子見如來一代之利生。而不知三祇之熏鍊。又安知七歲沙彌非多生之熟習耶。佛法不是鮮魚那怕爛却。斯言雖小可以喻大。

  △艱苦之行第九
  年老頭陀

  佛世大迦葉尊者。專行頭陀。年老不捨。佛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