賜常精進號。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相而實地復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逝。

  唐釋遂端

  明州張氏。捨家依德潤寺。師授華華經。誦猶宿習。人皆駭歎。十二時間。恒諷不輟。咸通二年。忽結跏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蓮華七莖。芬馥香潔。遠近瞻禮。於是造龕窆東山下。經二十餘年。屢見光發。及啟視。形質如生。遂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

  唐釋元慧

  居嘉興法空王寺。生平誦法華。不計其數。立志持三白法。三白者。謂身不妄動。口不妄語。意不妄緣。為三白業。時稱三白和尚。咸通中。送佛骨舍利往鳳翔。煉左拇指。口誦蓮經。其指不踰月復生。

  唐汴州廣福寺釋功逈

  汴州浚儀人。六歲時。母口授觀音經。累日而度。十六捨俗。入泰山事弘法師。少欲自節。衣布坐茅。師自惟曰。拱默山林。一途獨善。至於維持餘寄。非化誘不弘。遂南參止慧福寺。專誦法華。撰疏五卷。常為敷演。一日普賢現身。乘六牙象。地皆銀色。前後講法華五十餘遍。每至藥草品。天必澍雨。

  唐衡州釋楚雲

  生唐末。出家衡嶽。甞刺血寫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旃檀篋。藏於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間。有貴人遊山見之。疑為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綫出焉。須臾風雷震山谷。烟雲入屋。相捉不相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宋筠溪石門寺僧覺範。甞經遊往頂戴之。細看血綫依然。同時禪月師貫休。有詩贈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九會文。十指瀝乾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
  唐貞觀中。長安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月下四望。閴然無覩。僧慘然有懼色。還寺白羣僧。明夕俱往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遂以標表其所。翼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以石函置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出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為新羅僧竊函去

  唐孫咸

  為襄州梁崇義將校。雖在兵中。恒虔寫法華經。一日暴卒。信宿却甦。言至一王府。儀衛甚嚴。吏引一僧對事。僧號懷秀。亡已經年。在生犯戒。入冥無善可錄。乃謬云。我甞囑孫咸寫法華經。敕咸對理。咸初不省。對以無有。僧固執之不决。忽見地藏謂曰。汝若招承。亦自獲佑。咸依言。乃得放還。方對勘時。見一戎王自外來。從者數百。冥王降堦迎入。升殿坐。未幾為大風卷去。又一人常持金剛經。然好食肉。左邊有經數千軸。右邊積肉成山。以肉多將論罪。俄經堆中出火一星。飛向肉山。頃刻銷盡。此人遂履空而去。咸問地藏。向來戎王。風吹何處。地藏云。彼王當入無間。此風即業風也。因引咸看地獄。及門。煙焰煽赫。懼不敢視。忽鑊湯跳沫。滴落左股。痛徹心髓。地藏令吏送之歸。妻子環泣。已一日矣。遂破家寫法華經。矢志出家。所滴處成瘡。終身不愈。夫懷秀謬言。尚得免破戒之罪。況生前真實寫經者乎。地藏以招承諭咸。或僧有宿善致之。咸受鑊湯之厄。安知非業。而始終蒙地藏指示。竟得回生。則寫經之功德。又昭昭矣。
  唐河東練行尼名法信。常讀法華。特造淨室。訪工書寫此經。價酬數倍。極力莊嚴。一起一沐。然香更衣。七卷之功。八載乃就。貞觀二年。龍門寺僧法端。集眾講演。欲借尼經。以為楷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不得已。自賷送端。端開讀。惟見黃紙。了無文字。慙懼送還。尼悲泣受之。以香水洗函。熏沐頂戴。遶佛七日。既而開視。文字如初。又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蓮經。宵旦無歇。終後皮肉俱盡。惟心舌不朽

  唐岑文本

  字景仁。棘陽人。少信佛。誦法華普門品。甞乘舟往吳江。中流舟覆。人俱溺死。文本亦沒水中。俄聞有人云。能誦法華經。得不死。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須臾抵岸。一日於家設齋。一僧後去。謂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災。終逢太平致富貴。言訖不見。及文本就齋。復於椀得舍利二粒。後仕唐為中書令。

  唐黃門侍郎王淹

  生而魯鈍。法華一部。久方通誦。後病逝。見夢於弟新安太守固云。予以誦經故。得生西方。然因魯鈍。尚在銕葉蓮華胎內。告汝等知。勤心經典。勿懈息也。言已而別。

  唐隆州令狐元軌

  巴西人。敬信佛法。依杭禪師教。書法華經一部。箱帙嚴好。虔供岐州庄所。一夕為野火延燒。庄屋俱燼。軌令撥灰。取金銅經軸。則見外箱已灰。經獨宛然。潢色不改。貞觀五年事。
  唐貞觀中。河南董雄。為大理丞。坐李仙童事。上震怒。使侍御韋悰。鞠問甚急。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數十人同繫獄。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日誦三十遍。夜亦不息。枷鎻忽自解。驚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張守一直宿。親視甚怪之。更鎻嚴封而去。雄仍誦經。五更鎻復解。落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