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逮南嶽挺振。至斯為盛者也。
  挺。孤標也。振。起也。南岳至天台為盛。如南山云。唯南岳天台雙弘定惠。兼善毗尼。此言乃實錄矣。
  陳始興王出鎮洞庭。公卿餞送。皆迴車瓦官傾捨山積。虔拜殷重。因而歎曰。吾昨夜夢逢強盜。今乃表諸輭賊。毛繩截骨則憶曳尾泥間。
  南史列傳五十五云。始興王叔陵。字子嵩。陳宣帝第二子也。太建元年封始興王。十四年遷都督湘州刺史。故出守洞庭。洞庭。湖名也。潭衡湘岳皆遶於湖。此王性極嚴惡。餞送者。亦祖餞祖祭也。路中設食為祭。如景淳送范相云。祭酒臨長道。題詩過遠津。文選有祖餞一類詩。唐韻云。以酒食送人曰餞。瓦官寺。祖師於寺演法。聖師受施尚夢強盜。餘人受供應遭劫掠。自鏡錄。蕈之報斷可知矣。毛繩者。大論云。利養如賊。壞功德本。喻如毛繩縛人斷膚截骨。又云。以龍鬚革為繩繫其身上。入水愈急而至截骨。曳尾泥間者。莊子釣於漢水之上。楚王使二大夫見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十歲。王巾笥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庿骨而貴乎。寧其而曳尾於塗中。大夫已寧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塗中。毛繩曳尾之說。並喻棄名利養道於山林之間。故下文遣眾各隨所安也。
  仍謝遣門人曰。吾聞闇射則應於絃。無明是闇也。唇舌是弓也。心慮如絃音。聲如箭。長夜虗發無所覺知。若益一人心絃則應。又法門如鏡。方圓如像。若緣牽心轆轤無盡。若緣杜心自然蹇澁。昔南嶽輪下及始濟江東。法鏡屢明。心絃數應。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餘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減十人得法。其後徒眾轉多得法轉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賢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
  暗射者。如漢立射聲校尉。未必見形。聞聲則射中之。亦是暗射矣。又吳越春秋。慶忌亦能暗射。喻取於此。轆轤乃汲井之輪。水不盡故轆轤無窮。若杜絕來緣則輪自安靜。喻文可見也。
  蔣山過近。非避喧之處。聞天台地記稱有仙宮。白道猷所見者信矣。山賦用比蓬萊。孫興公之言得矣。
  天台山近有西蜀。樊建撰天台行記僧道寺觀山川地里。歷觀往代紀錄唯此委曲。見行於世。梁傳第十一云。白道猷。正云竺曇猷。亦云法猷。因師白法祖故是號焉。燉煌人也。傳文事迹甚廣。天台羅漢記具錄流行。今不委書。山賦者。晉書云。孫綽。字興公。其先太原人也。為永嘉太守。意將解印以尚幽寂。聞此山神秀可以長往。使圖其狀。故遙為之賦。賦成示友人范榮期。期曰。此賦擲地必有金聲也。賦序云。天台山者盖山岳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陵則有四明.天台。出文選第六卷。須者當往撿之。
  若息茲嶺。啄峯飲澗。展平生之願也。
  性似幽禽飛游自在。啄峯崗之木實。飲溪澗之寒泉。
  陳宣帝有勑留連。徐僕射潛涕請住。匪從物議。直指東川。即陳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歷游山水。
  宣帝第四主諱頊。字紹世。太建十四年正月崩于宣福殿。年五十三。今傳云秋九月。百錄載帝留書四月初一日往往請留坐夏。至九月道路清涼方許啟行也。輔行指其年祖師三十八歲矣。
  吊遁林之拱木。慶曇光之石龕。
  吊。慰問也。梁傳第四云。支遁。字道林。今傳將名與字合呼也。姓關氏。陳留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二十五出家。學通內外。為晉賢所重。先居餘塢山。後居剡中。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終。窆於塢中。後高士戴逵行經遁墓乃歎曰。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拱者如人拱手合抱之木也。故有拱木之稱。曇光者。梁傳十一云。帛僧光。或云曇光。未詳何人。少習禪業。晉永和年游于江左。投剡之石城山。山民云。此山中有猛獸之災。山神縱暴。人跡久絕。光了無懼色。雇人開剪入數里。忽大風雨。群虎嘷鳴。光於山南見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禪合掌。以為棲神之處。至明旦雨息。光乃入村乞食。夕復還中。乃夢見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形。競來怖光。光不恐。又經三日。又夢見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推室以相奉。後寂然安穩。後於石室造寺。名隱巖。春秋一百十一歲。晉太元末以夜坐卒爾。
  訪高察之山路。
  亦晉代高僧經行之路也。
  漱僧順之雲潭。
  訪僧順賞翫之潭。可愛故云漱也。上之四處並初入天台經歷之處。吊慰拱木對墳起悲。慶遇石龕喜昔高者。尋訪山路意謂同行。探泉漱其齒牙可清肺腑者也。
  數。
  聲卓反。
  度石梁。屢降南門。荏苒淹流。未議卜居。
  石梁。即羅漢所居石橋也。南門。即國清之基也。荏苒。遲留之皃。卜居者。龜曰卜。蓍曰筮。然祖師已出陰陽之數。豈在卜哉。然欲造招提而未知所在。
  甞宿於石橋。見有三人皂幘絳衣。
  此恐是石橋護法神也。幘音責。頭巾也。絳衣。紅衫也。
  有一老僧引之而進曰。禪師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捨以仰給。因而問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難。當於何時能辨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時。三國成一。有大勢力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