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傳中說住瓦官寺時所夢。有異於此也。
  山頂有僧。扣手喚上。須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藍。見所造像在彼殿內。
  僧即定光也。彼處有扣手石存焉。伽藍即修禪寺。今云大慈寺。夢見者後相前現也。見所造像。即前謂刻檀寫像也。夢中見者乃精誠所感也。
  夢裏悲泣而陳所願。願學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
  西土天親始學小乘。不信摩訶衍法。造論五百部申述小乘。後因兄無著開導。既悟大乘之意。方援刀欲截舌懺謝。無著止之曰。昔以舌毀。今以舌贊。足。矣於是復造五百部論贊述大乘。時號為千部論師。智者願。設遇此儔。宏才博贍。我亦對揚無憚。況金陵碩匠如濟忍兩瓊等單輪隻翼者。又何足扣大師所蘊耶。
  不唐世間四事恩惠。
  唐則虗也。四事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也。
  申臂僧舉手指像而復語云。汝當居此。汝當終此。
  大師江南散眾。初歸天台。方見定光以敘夢事。下文所載甚是分明。
  既從窹已。方見己身對佛而伏。夢中之淚委地成流。悲喜交懷精勤逾至。
  窹。覺也。如成流者。淚之澘然如水之流。悲喜者。悲世俗不覩。喜自身得見也。逾者過也。至者甚也。
  後遭二親殄喪。丁艱茶毒。
  此一節文與荊碑不同。彼以親在求出家。此云二親喪而離俗。荊碑云。六師欲挈錫徧覽諸方勝槩。辭其母。母曰。子今遠遊。父母甘旨依何人耶。師運慈心。指其茅化為稻。指其水化為油。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余甞問遊荊州者云。昔華容縣。今為公安縣。有油河里茅穗村。俗人呼之。問。大師之父乃散騎常侍益陽侯。何故貧而無食。答。恐梁國遭亂。人逃國破。劫掠之後財寶不藏也。丁。當也。艱。憂也。父母喪則丁憂也。茶則苦也。茶(音涂)字即茶也(直加切)。性苦。如孝子喪親苦毒也。
  逮于服訖。從兄求去。
  逮。及也。父死斬縗。母死齊縗。三年孝滿。釋服從吉。後從兄求去。即陳鍼也。乃陳侯之長子也。
  兄曰。天已喪我親。汝重割我心。既孤且離。安可忍乎。
  父母喪去曰孤。兄弟相別曰離。
  跪而對曰。梁荊百萬。一朝僕妾。
  梁元帝荊州建國。百萬封疆為魏所敗。僕從臣妾一朝殄滅矣。
  于時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復處碨磊之內。
  詳此二句非大師語。乃章安飾辭爾。江湖廣大如范蠡泛舟。可逃形隱迹。碨磊者小山之皃。不可以遁形學道。豈可在家囚縛。
  欲報恩酬德。當謀道為先。唐聚何益。銘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如將外皮并其內骨刻作碑銘。決定之心不可移也。
  時王琳據湘。從琳求去。琳以陳侯故舊。又嘉此志節。資給法具。深助隨喜。
  南史五十四云。王琳。字子珩。會稽山陰人也。元帝居番荊州。刺史王琳姉妹並入後宮見幸。琳由未弱冠。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而出家焉。緒授以十戒。導以律儀。乃攝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以律儀一句總攝之也。北度者。師居北位面南。弟子面北作禮。故云也。
  詣惠曠律師。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南山續傳第十義解篇云。釋惠曠。姓曹氏。譙國人也。十二出家。事江陵寶光寺澄法師。律行精明。值真帝王藏。學攝大乘.唯識等論。
  後詣大賢山誦法華經.無量義經.普賢觀經。歷涉二旬。三部究竟。進修方等懺。心淨行勤。勝相現前。見道場廣博妙飾莊嚴。而諸經像縱橫紛雜。身在高座。足躡繩牀。口誦法華。手正經像。是後心神融淨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精通。先世萌動而常樂禪悅。怏怏江東無足可問。
  大賢山在衡州。南北曰縱。東西曰橫。諶曰經像縱橫者。表部亂也。口誦法華手正經像者。表當以法華之意。區判淳雜使歸正轍(此說然也)。先世萌動者。萌即萌芽。宿世精修。善根蘊乎八識。今生以善普重。如枯荄資於春露。萌芽自根再長。怏怏者不足之皃。而湘江之東。有諸法師禪慧不兼。故怏怏然。以不足扣問故也。
  時有惠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希有能有。事彰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北遊南。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
  南岳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愽物誌云。嵩高為中岳。屬預州。言名高嵩嶺。意以四嶽低也。伊洛即洛陽伊水也。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七載方等。傳中不說。九旬常坐。依文殊問般若經。止觀委明。此不註也。周室者。後周姓宇文。都長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諱邕。字禰羅突。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經像悉毀。罹沙門道士並令還俗。凡經七載。既大隋受禪。方興佛教。思師預知此禍。故背北遊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師遙飡風德。如飢渴矣。
  風謂道風。德謂德行。如飢渴者。故詩云。未見君子。惄如調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