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中国撰述史传部华严宗-法界宗五祖略记-清-续法-第6页

值遂州大雲寺道圓禪師法席。問法契心。如針芥相投。遂求披剃。時年二十七也(三)。為沙彌時。一日隨眾僧齋於府吏任灌家。師居末座。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讀一二章。豁然大悟。身心喜躍。歸白於圓。圓曰。此經諸佛授汝耳。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汝行矣。無滯一隅(四)。遂當年受具戒。奉命辭去。謁荊南忠禪師。忠曰。傳教人也。復參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中人也(五)。元和五年。抵襄漢。遇恢覺寺靈峯闍黎。病中授與清涼國師所撰華嚴大疏二十卷。大鈔四十卷。覽之。欣然曰。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即為眾講一徧(六)。元和六年。往東都禮祖塔。駐錫永穆寺。四眾再請。講第二徧。聽徒中有泰恭者。不勝慶遇。斷臂酬恩(七)。師因未見清涼。遂修書一緘。并述領解新疏鈔中關節血脈一篇。遙敘門人之禮。差徒玄珪智輝。馳奉疏主。疏主即批答云。不面不傳。得旨繫表。意猶吾心。未之有也。非憑聖力。必藉宿因。輪王真子。可以為喻。儻得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加焉(八)。講畢。詣上都。禮覲清涼國師。印曰。毗盧華藏。能從我游者。舍汝其誰歟。初二年間。晝夜隨侍。次後雖於諸寺講論。有疑則往來咨決不絕(九)。數年請益後。至元和十一年春。在終南山智炬寺。出圓覺科文。纂要二卷(十)。誓不下山。徧閱藏經三年(十一)。願畢。十四年於興福寺。出金剛纂要疏一卷。鈔一卷(十二)。十五年春。於上都興福保壽二寺。集唯識疏二卷。(十三)。長慶元年。退居鄠縣草堂寺(十四)。二年春。重治圓覺經解。又於南山豐德寺。製華嚴綸貫五卷(十五)。三年夏。於豐德寺。纂四分律疏三卷(十六)。至冬初。圓覺著述功就。大疏三卷。大鈔十三卷(十七)。隨後又註略疏兩卷。小鈔六卷。道場修證儀十八卷(十八)。太和二年慶成節。文宗詔入內殿。問諸法要。賜紫袍。勅號大德(十九)。朝臣士庶。咸皆歸仰。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而為外護(二十)。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不復結業。一期壽終之後。靈性何依。師曰。一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迴。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閑。如池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真理雖然頓達。妄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但可以空寂為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為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業自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若微細流注寂滅。則圓覺大智朗然。隨機現化。名之為佛。偈曰。作有義事。是惺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惺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二十一)。前後著涅槃。起信。蘭盆。行願。法界觀等。經論疏鈔。并集諸宗禪言。為禪源詮。及酬答書偈議論等。總九十餘卷(二十二)。武宗會昌元年正月六日。於興福院誡門人。令舁屍施鳥獸。其骨焚而散之。言訖坐滅(二十三)。其月二十二日。道俗奉全身於圭峯茶毗。得舍利數十粒。皆白潤。及火後。門人泣而求之。並得於煨燼內。乃藏之石室(二十四)。閱世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門弟子僧尼四眾得度脫者。凡數千人。相國裴休撰碑文。略曰。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曾非一心。一心未甞違萬行。故禪師之為道也。以知見為法門。以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胃。慧斷為劍矛。鎮撫邪雜。解釋縲籠。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並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故皇皇於濟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皈依者。不俟請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於應接。雖傲狠不怠於扣勵。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地之人乎(二十五)。至宣宗。追諡安慧禪師。塔曰青蓮(二十六)。詳載他集。
法界宗五祖略記(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