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中国撰述史传部华严宗-法界宗五祖略记-清-续法-第5页

飲。法門無盡。方也。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貫攝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經也。總斯經題之七字。乃為一部之宏綱。將契本性。非行莫階。故說普賢無邊勝行。行起解絕。智證圓明。無礙融通。現前受用。帝大悅。讚曰。妙哉言乎。微而且顯。賜紫衲方袍。禮為教授和尚(二十一)。五月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彳*崔]入。詔令造新譯華嚴後分經疏。師奉旨。述後分疏十卷。行願品經別行疏一卷(二十二)。貞元十五年。詔受鎮國大師號。進天下大僧錄(二十三)。四月帝誕節。勅有司備儀輦。迎教授和尚入內殿。闡揚大經。師陞座曰。大哉真界。萬法資始。包空有而絕相。入言象而無迹。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盡塵習。融身剎以相含。流聲光而遐燭。我皇得之。靈鑒虗極。保合太和。聖文掩於百王。淳風扇於萬國。華嚴經者。即窮斯旨趣。盡其源流。故恢廓宏遠。包納冲邃。不可得而思議矣。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於一朝。諦觀一塵。法界在掌。理深智遠。識昧辭單。塵黷聖聰。退座而已。帝時默湛海印。朗然大覺。顧謂羣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辭典而富。扇真風於第一義天。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二十四)。由是中外台輔重臣。咸以八戒禮而師之(二十五)。時順宗在東宮。以心要遣同於師。師答書曰。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惟證者方知。又請述了義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一篇(二十六)。永貞元年。順宗登帝位。詔師於興唐寺。為造普光殿。華嚴閣。塑華藏剎。圖法界會(二十七)。憲宗元和二年。南康王韋臬。相國武元衡。請著法界觀玄鏡一卷(二十八)。元和五年。詔師入內談法。帝問華嚴所詮。何謂法界。師曰。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從本已來。靈明廓徹。廣大虗寂。唯一真境而已。無有形貌而森羅大千。無有邊際而含容萬有。昭昭於心目之間。有相不可覩。晃晃於色塵之內。而理不可分。非徹法之慧目。離念之明智。不能見自心如此之靈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覺。歎曰。奇哉。我今普見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於是稱法界性。說華嚴經。全以真空揀情。事理融攝。周徧凝寂。是之謂法界大旨。帝聽玄談已。廓然自得。即勅有司。別鑄金印。遷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統冠天下緇侶。主教門事(二十九)。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國師(三十)。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於師。誓不食蛤(三十一)。開成元年。帝以師百歲壽誕。賜衣財食味。加封大統國師(三十二)。大經前後。講五十徧(三十三)。無遮大會。一十五設(三十四)。凡著述現流傳者。總四百餘卷。相國齊抗。鄭餘慶。高郢。請撰華嚴綱要三卷。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駙馬杜琮。請述正要一卷。僕射高崇文。請著鏡燈說文一卷。司徒嚴綬。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請撰三聖圓融觀一卷。節度使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請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又與僧錄靈邃大師。十八首座。十寺三學上流。製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脈三十餘部。又述大經了義備要三卷。七聖降誕節對御講經談論文。兼一家詩牋表章。總八十餘卷(三十五)。弟子為人師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為首。稟受學徒一千。唯東京僧睿。圭山宗密。獨得其奧。餘皆虗心而來。實腹而去(三十六)。開成三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寶印大師海岸等。囑曰。吾聞偶運無功。先聖悼歎。復質無行。古人恥之。無昭穆動靜。無綸緒往復。勿穿鑿異端。勿順非辨偽。勿迷陷邪心。勿固牢鬥諍。大明不能破長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後之子。當取信於佛。無取信於人。真界玄微。非言說所顯。要以深心體解。朗然現前。對境無心。逢緣不動。則不孤我矣。言訖。趺坐而逝(三十七)。師生歷九朝。為七帝師。俗壽一百二。僧臘八十三。言論清雅。動止作則。學贍九流。才供二筆。盡形一食。不蓄餘長(三十八)。文宗以祖聖崇仰。特輟朝三日。重臣縞素(三十九)。蛻經三七。顏光益潤。端身凜嶽(四十)。其月二十七日。承旨奉全身塔於終南山(四十一)。初期。有梵僧到闕。表稱於葱嶺見二使者凌空而過。以呪止而問之。答曰。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東震取華嚴菩薩大牙。歸國供養。有旨啟塔驗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璨然如霜。面貌如生(四十二)。遂闍維。得舍利數千粒。明光瑩潤(四十三)。舌如紅蓮。火不能變(四十四)。上勅諡。仍號清涼國師(亦依號諡也四十五)。賜塔額曰妙覺(四十六)。詔相國裴休撰碑記(四十七)。勅寫國師真儀。奉安大興唐寺。文宗御製像讚八章(四十八)。餘如別傳。
五祖圭峯大師
五祖諱宗密。號圭峯。師居是山。因得斯稱。德宗建中元年生也。果州西充縣人。俗姓何氏。家世業儒(一)。師髫齓時。精通儒學。洎弱冠。聽習經論。止葷茹。親禪德(二)。憲宗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