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7-中国撰述史传净土宗-诸上善人咏-明-道衍-第2页

。北天竺人也。多造論。有唯識.金剛般若等。雖昇兜率內院親近彌勒。然著無量壽論。有求生淨土偈及五門修法。若人依此力行。超往極樂有何疑乎。
馬鳴菩薩(第五)
通宗造論貴全成  繫念彌陀甚發明  五濁眾生能起信  定超樂國證無生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也。甞著起信論。發明繫念西方。最為切要。菩薩三賢位滿。已入初地。如佛記龍樹住於初地生淨土等也。
龍樹菩薩(第六)
妙用無方顯大中  論成能破有無宗  釋尊昔日曾懸記  極樂真歸始奏功
  龍樹菩薩。第十四祖也。南天竺人。受具後於九旬中誦通三藏。深入法忍。造中觀論.智度論.十住毗婆沙等。多讚西方。勸人念佛。有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即得為現身。故我歸命禮。若人欲疾得。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即見佛。大乘菩薩尚欲求生。故世尊懸記。具縛凡夫何所恃而不信哉。
五通菩薩(第七)
度生無盡積功多  遙往西方請佛陀  五十大心隨聖像  丹青從此遍娑婆
  五通菩薩。天竺鷄頭摩寺僧也。往安樂世界請阿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下。五通取葉所在。圖寫流布。後以丹青摸徧于娑婆界也。載在南山律師歷代三寶感通錄。
廬山慧遠法師(第八)
不出廬山種白蓮  開壇立社集群賢  聖容三睹金池上  知與彌陀大有緣
  東晉慧遠法師。俗賈氏。鴈門人。學通儒老。年二十餘見道安法師。因聽講般若。豁然開悟曰。九流異儀皆糠粃耳。後入廬山。刺史桓伊創東林居焉。影不出山者三十年。每送客以虎溪為界。時劉遺民.雷次宗等一十八人依遠游止。拉一百二十三人為蓮社。遠於淨土六時禮誦。精進不退。十年三睹彌陀聖相于金池上。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定起。見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佛告遠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曇順在佛之側。前揖遠曰。師志在吾先。何來之遲。既而與其徒曰。吾始居此。幸於淨土三睹聖相。今復再見。吾往生決矣。七日後果令終。弟子舉葬西嶺。謝靈運作銘。張野作序。大宋追諡圓悟大師。有雜文十卷號廬山集。行于世。師為蓮社之始祖云。
慧持法師(第九)
愛繩掣斷志西方  度量冲深道果香  遠老是兄同結社  塤篪迭奏韻悠揚
  慧持法師。遠公之弟也。度量冲深。風神俊爽。與兄集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一日辭兄入蜀。遠留之不可。嘆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也。持曰。若滯情愛聚。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愛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於是悵然而別。先兄往生矣。
道珍法師(第十)
匡廬遷化遠塵埃  崖谷明如列炬開  五苦才離終見佛  來迎奚必用金臺
  梁道珍法師。天監中憩錫廬山。聞昔遠公結社淨修之。地心甚慕之。然其初心猶預。異時忽夢海上數十人櫓舟前邁。珍問何之。對曰將適彌陀國也。珍曰願隨往得否。曰。以子之意孰敢相拒。但於此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彌陀一經子未之誦。如何求往也。珍覺後嘆媿。若於聖法有差焉。遂專誦此經。後二年。俄堂虗戶扃有捧銀臺而至者曰。法師報盡當昇此臺。又曰。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何初心猶預。故一此耳。珍謝曰。果能超三界出五苦。則珍也見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耶。珍亡之夕。崖谷光明洞然。若千炬交輝。鄉民驚異。及旦即山問之。乃知珍亡往生之驗(矣)。
曇鸞法師(十一)
棄却仙書受觀經  長生何似學無生  齊聲念佛看遷化  白日空中奏樂迎
  後魏曇鸞法師。鴈門人。少游五臺。因感靈異遂求出俗。三乘教典俱能涉覽。性嗜方術。聞江南陶隱居有長生法。千里就之。陶即授以仙經十卷。鸞喜以謂神仙可必致也。後還洛下。遇三藏菩提流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支嘆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道家何有焉。遂以十六觀經授之曰。汝可誦此。依而行之。則舍穢土取淨邦。壽命無量。獲一切勝妙功德也。鸞深信其言。遂焚仙經而專觀經。雖寒暑疾病不懈。一日正持誦次。忽一梵僧入室曰。吾龍樹也。所居淨土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而失。鸞以所見勝異。死期至(矣)。即集眾教誡。令高聲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目而終。一眾同聞管絃絲竹之聲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南岳思大禪師(十二)
禪坐衡山跡尚存  彌陀形夢道彌尊  休言不化眾生去  三世如來一口吞
  後周慧思禪師。武津人也。姓李氏。頂有肉髻。一夕夢梵僧勸出俗。思乃辭親入道。及受具戒。日習坐一食。誦法華等經至滿千遍。聞北齊慧文禪師有徒數百。其道盛行。乃往求法經。三七日獲宿智通。得法華三昧。時居南岳行方等懺法。發願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