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矣。既而果遷化。時隋大業初。
真慧
隋大業初。居蒲坂麻谷。餌黃精絕粒。築淨地。設四柱寶幢。以奉三聖。每依像作觀。挺身整念。必肅肅然。一夕謂弟子曰。今見蓮華載開載合。將承吾足。頃之聞鍾。天香西來。異光驟發。已而慧亡。
智通
隋河東人。常誦先賢讚佛偈三十首。每六時對像。引聲高唱。委曲凄切。聞者悲之。大業七年。與門人頂蓋。同聲念佛。忽見光明勝異寶幢華幔。謂蓋曰。吾生淨土。克在今夕。即坐亡於懺堂。眾見樓閣千重排空而去。猶雲霧然。
慧思
陳時來居南岳。專誦法華。甞夢阿彌陀佛彌勒佛與之說法。夏竟受歲。豁然大悟法華三昧。所未聞經。不疑自解。後將順世。即集門學。連日說法。端坐唱佛來也。即合掌而逝。
智者大師
諱智顗。姓陳氏。頴川人。母夢香烟五采。縈迴入懷。誕靈之夕。神光照屋。七歲入果願寺。聞思禪師止大蘇山。即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因示以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師入觀三七日。身心豁然。宿通潛發。見靈山一席儼然未散。以所證白師。思歎曰。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初旋陀羅尼也。大建元年。至金陵闡化。甞披一破衲。說法天台。二十餘年。疏觀經。著十疑論法華玄義等書。勸人進修淨業。後於石城石像前。將示寂。令唱無量壽佛及觀經首題。合掌讚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又曰。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加趺。唱三寶名。如入三昧。後有僧求知師生處。乃夢觀音金容數丈。智者從後。告僧曰。汝決疑否。再驗智者。生西方矣。
慧成
居枝江。誦阿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見淨土蓮臺寶樹。臨終之夕。人有夢成乘蓮華上。隱隱西沒。
慧命
天台仙城人。臨終誡門人。精進淨行。眾忽見阿彌陀佛領眾來迎。師隨佛後。向西而去。
灌頂
章安人。臨終示疾。室有異香。因誡誨弟子畢。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法喜
常行方等禮懺。有一雉來。責命。神人斥之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所修行業。迴向淨土。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眾來迎。端坐而化。
等觀
居天台。常誦法華。一夕澡浴。面西趺坐。念佛菩薩及智者名。復說三觀法門。言畢而終。
法俊
住碧澗寺。行法華三昧。即獲悟入。示滅之日。仙樂盈空。天香亘野。眾見凌空西向而去。
道喻
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其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徧滿虗空。告曰。汝且回本國香湯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感化佛來迎。光明滿室。
壽洪
汾陽人。常念往西方。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師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眾念佛。遽云。佛從西來矣。言訖而化。
法智
居國清寺。一心念佛。常感觀音勢至來下光映其身。謂所親曰。吾生淨土有日矣。誰能具食餞我。眾為具之。食訖無它異。眾疑其侮。宿房而候之。夜未央。忽安坐床上。念佛而化。有金光自西來。江上漁人誤謂天曉。
慧海
隋大業時。居江都安樂寺。專心淨業。得齊州道詮所遺無量壽佛像。殷勤禮懺。像忽放光。自是懇求往生愈切。一日面西趺坐。念佛而化。
汶水二沙彌
同志念佛。經五年。大者先亡。得生淨土。見佛欣慶。即白佛言。有小沙彌。與我同修。不識可得生不。佛言。汝本無心念佛。由彼勸汝。汝今宜還益勤淨業。三年後可同來此。至期佛與眾聖。自西來迎。大地震動。天華飄舞。是二沙彌一時俱化。
善胄
博野人。勤篤淨業。常見佛大士像放光照身。一夕疾中倐起。合掌祝曰。佛以四十八願攝我有情。必冀此時。如佛本願。已而告眾曰。佛光照我。所願無失。言訖而亡。
法祥
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益。必用迴向。因在疾。弟子聞師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境相頻伽皷翼。祥倐然而化。
明瞻
晚歲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焉。後因疾於興善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會焉。日過午。整威儀。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道綽
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後入壁谷玄中寺。曇鸞之舊居也。專志念佛。日以七萬徧為度。勸并汾人念佛。或以豆記所度者。及萬斛。貞觀二年四月八日。集道俗為如來生朝慶會。俄見鸞空中。乘七寶船。謂綽曰。汝淨土堂宇以成。眾復見化佛菩薩飄飄在空。皆忻仰歎異。
同志道撫者每相見。必指淨土為會。綽亡三日。撫聞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後。吾加一息之功。見佛可追矣。即於像前。叩頭陳露。退就其座而化。
法師善導
唐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講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