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也。解衣視腋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髮。以腋有毳。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茅屋於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袷衣。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襯。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卒於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歎曰。紹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曰。汝可憑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諷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僧行道。頃之夢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至於掌。徧事諸佛。復臾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於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舉首西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為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於淨土繫想則過之。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云。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曰。覺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壽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勞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時義熙十一年也。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熈中。新陽邑社有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遊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授戒。有頃而去。明朝居民見安。謂是神人。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捨為寺業。甞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銅鍾。寤即掘之。果得二鍾。取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慧虔

  晉末居廬山。見遠公德業之盛。歎曰。吾人也。彼人也。乃之山陰嘉祥寺聚徒講經。謂眾曰。願乘講道。用奉彌陀。後五年。知時已至。乃曰。華開見佛。即其時矣。其夕有尼淨嚴。假寐之頃。見觀音勢至與百千眾。從空而下。嚴問大士。何所之。曰。嘉祥迎虔公耳。虔亦預感勝相。以告弟子。奄然長往。異香經旬不歇。

  曇鑑

  宋時居江陵。定中感佛。以水灑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一夕念佛步廊。及朝趺坐而化。
  同時江陵道海淮南曇弘東轅道廣弘農道光。臨終皆見金臺來迎之相。

  曇弘

  南適交趾。誦觀經不記數。於山崦聚薪焚身。得舍利。數百人見弘身金色乘金鹿向西去。

  慧進

  齊永明初。於揚州高座寺。發願誦法華。用嚴淨土。執卷病生。乃復造經百部。以悔宿障。部帙既滿。病亦隨愈。聞空中聲曰。汝事已辦。汝願已遂。欲生淨土。非汝而誰。一日無病念佛而化。

  道珍

  梁天監中。寓廬山。慕遠法師。標心淨土。異時夢中見十人舟艣浮海。問何往。曰適安養國。珍曰。願得隨往。答曰。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子未誦彌陀經。未曾浴僧。何可求往。珍乃大設沐浴。專誦彌陀經。後二年有捧銀臺至者。曰。以法師之功當得金臺。奈何始心猶豫。故止此耳。珍曰。苟見佛之基有漸。奚必金臺。後亡之夕。所居山崖。烈火千炬。鄉民大驚。朝則知珍遷化。

  曇鸞

  鴈門人。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居仙經十卷。還洛下。遇菩提流支。問曰。佛道有長生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即授以觀經曰。能解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轉。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毀仙經。晝夜專誦觀經。修三福業。觀想九品。寒暑疾痛。曾無少懈。北魏主嘉之。號為神鸞。勅住汾州玄中寺。一夕正持誦。見梵僧入室。謂曰。吾龍樹也。以汝有淨土之念。故來見汝。鸞曰。何以教我。僧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見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不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化。眾聞天樂自西以來。良久乃已。

  慧光

  北齊時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虗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指謦欬。言氣俱盡。

  法琳

  晉原人。常誦觀經。輒見一僧大身在前。北齊建武二年。感疾。見寶樹下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