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欣惠遠法師勝躅。遂往廬山觀其遺範。乃豁然增思。自後歷訪名德。幽求妙門。功微理[涳-工+((嘹-口)-(日/小))]未有出般舟三昧者。畢命斯道後遁迹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涳-工+((嘹-口)-(日/小))]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既獲勝定隨方利物。初聞綽禪師晉陽開闡欲不遠千里從而問津。時逢玄冬之首。風飄落葉填滿[涳-工+((嘹-口)-(日/小))]坑。遂挈瓶鉢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乃聞空中聲曰可得前行。所在遊履無復罣礙。遂出抗進程至綽禪師所展會夙心。綽公即授與無量壽經。導披卷詳之。比來所。覩宛在。因即入定七日不起。或問導曰。弟子念佛。得往生否。導令辨一莖蓮花。置之佛前。行道七日花不萎悴即得往生。依之七日果然花不萎黃。綽歎其[涳-工+((嘹-口)-(日/小))]詣。因請入定觀當得生否。導即入定須叟報曰師當懺三罪方可往生。一者。師甞安佛尊像。在檐牖下自處[涳-工+((嘹-口)-(日/小))]房。二者。驅使策役出家人。三者。營造屋宇損傷蟲命。師宜於十方佛前懺第一罪。於四方僧前懺第二罪。於一切眾生前懺第三罪。綽公靜思往咎。皆曰不虛。於是洗心悔謝訖而見導。即曰師罪滅矣。後當有白光照燭。是師往生之相也。導化洽京輩道俗歸心者如市。後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催令速成就。或問其故則曰。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忽然微疾掩室怡然長逝。春秋六十有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
  時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同前。中卷第二十六人歟)
  新修往生傳卷下
  正傳三十一人(附見八人)

  唐南岳釋承遠  唐五臺釋法照  唐并州釋僧衒(啟芳圓果附)  唐朔方釋辨才  唐鎮州釋自覺  唐台州釋懷玉  唐觀察韋文晉  唐李知遙  唐鄭牧卿  唐吳郡釋齊翰  唐吳郡釋神皓  唐睦州釋少康  唐彭州釋知玄  唐汾州釋僧藏  唐郁州約山翁等三人  唐元子平  唐釋雄後  唐汾州季祐(張鍾馗附)  唐兖州釋太行  唐長安尼淨真(衡州尼悟性附)  唐荊州釋惟恭(靈巋附)  後唐溫州釋鴻莒  石晉鳳翔釋志通  大宋錢塘釋紹巖  大宋東京釋守真  大宋餘杭釋悟恩  大宋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  大宋耆山釋遵式  大宋觀音縣君吳氏(侍女附)  大宋明州黃長史女  大宋司士王仲回  華嚴講師有誠

  南岳彌陀和尚承遠

  始學於成都唐次資川詵。詵即黃梅忍公法嗣也。居巖石之下。人遺之食則食。不遺則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亦類是。初法照國師。在廬山入三昧。於安樂國。見蒙弊衣侍佛者。彌陀告曰。此衡山承遠也。出而密求。見師於巖谷間。羸形垢面。負薪汲水。以供清眾。望之釋然定中所見也。問其事符契。乃師事之。法照至京。為代宗言師道德。天子南向禮焉。其後名益顯。人皆負布帛。運木石以送。不拒。不營祠宇不日而成。德宗賜額曰彌陀寺。人從其化者。以萬計。凡物供眾有餘。即以施餓疾者。後安坐終于寺。壽九十一。

  釋法照

  南梁人。唐大曆二年。棲于衡州雲峯寺。慈忍戒定。為時所歸。二月十三日。於僧堂食鉢中。覩五色雲。雲中有寺。寺之東北有大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去可五里。復有一寺。金牓題曰。大聖竹林寺。照雖目覩。而未知果何境也。二十七日食時。復於鉢中見五色雲。中現數寺。元有山林穢惡。純金色界。池臺樓觀。眾寶間錯。萬菩薩眾而處其中。中有諸佛嚴淨國土。種種勝相。照異所見。因訪問之。有嘉延曇暉二僧。曰聖神變化。不可以凡情測。若論山川面勢。乃五臺爾。四年夏。照於衡州湖東寺。啟五會念佛道場。其年六月二日。五色祥雲。彌覆其寺。雲中亦有樓閣。上有數梵僧。身可丈餘。執錫行道。又見彌陀佛與二菩薩。其身高大等虗空界。日既暮矣。照於道場之外。遇老人。曰汝先發願。金色界禮覲大聖今。何輙止。照曰。時難路難。不止如何。老人曰。但能亟去之。何其難也。照未暇對。老人忽隱。照以所見勝異。重發願曰。願以此身。奉覲大聖。縱經火聚冰河。終無退墮。其年八月一十十三日。與同志數人。遂離南岳。果無艱險。五年四月五日。至五臺縣。遙見寺南。有數道光。六日達佛光寺。一如鉢中所見。略無差別。是夜四更。復有異光。北來射照。照乃問曰。此何祥也。吉凶焉在。僧云。此大聖不思議光。攝汝身心耳。照聞之。即具威儀。步尋其光。遂至一寺。寺之東北。可五里。果有山。山有澗。澗北有石門。門旁有二青衣。纔八九歲。顏貌端正。一稱善財。一稱難陀。相見歡喜。問訊法照云。何故多時流浪生死。始來相見。遂引照入門。北行幾五里。見一金門。門上有樓。高百尺。兼有挾樓。漸屋門所。方見有一寺。前有大金橋。寺門有大金牓。題曰大聖竹林之寺。方圓可二十里。中有一百二十院。院院皆有寶塔。黃金為地。華臺玉樹充滿其中。照。入寺至講堂內。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