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俯仰。開目暝目。無不見也。又數日見其臍。又數日見其身。又數日見其面目。其中則阿彌陀。左右觀音大勢至也。已而又悉見其殿堂國界。皎如指掌。曉然心知其安養淨土也。或詰之。對曰。彼士功德巖淨。非可以意言限量述也。又問其女人何如。曰。彼皆清淨男子。經行遊樂。無女人也。又問彼佛如何說法。曰。我得眼通。未得天耳故。但見其問答指顧而不能聞所說也。如是者三年。未甞一瞬不見在前段感疾。自言往生而終。吳氏。事觀音有靈感。每於淨室。引置瓶缶數十。以水滿中。手持楊柳謂呪。必見觀音放光。灌諸器中。疾苦者飲水輙愈。所呪水積歲不腐。大寒不凍。世號觀音縣君云。

  明州黃長史女

  早嫁樂氏。後喪其夫。誓不復嫁。居父舍修安養之業。志願精切。臨終時。手結彌陀印。口稱佛名號。履地而行。儼然立逝。魂輭迴夕。眷愛順俗。篩灰於地。用驗其生處。及開盆。灰中生蓮華一朵。如出池沼。觀者盈門。僧皓麟目擊踊躍。乃為讚曰。西方淨土。秪在目前。精進近矣。懈怠遠焉。十六觀行。九品蓮臺。果熟自度。華生即開。清淨善女。至信不迴。寶華標瑞。永示將來。

  光州司士參軍王仲回

  無為郡人。因陳本郡。圬垾水利。大司農考得其實。請朝廷推恩。乃有是命。其為性信厚。未甞與人較短長。天衣懷禪師。住鐵佛道場時。亦甞請問。而鄉里以善人稱之。既而信嚮淨土。但未具深心耳。至元祐初。問余曰。經典多教念彌陀生淨土。祖師則云。心即是淨土。不用更求生西方。其不同何耶。答曰。實際理地。無佛無眾生。無樂無苦。無壽無夭。又何淨穢之有。豈得更以生不生為心耶。此理奪事也。然而處此界者。是眾生乎。是佛乎。若是佛境。則非眾生。又何苦樂壽夭淨穢之有哉。試自忖思。或未出眾生之境。則安可不信教典。至心念彌陀。而求生淨土哉。淨則非穢。樂則無苦。壽則無夭矣。於無念中起念。於無生中求生。此以事奪理也。故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正謂是也。又問。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心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司士欣躍而去。至二年十二月旦之夕。余守丹陽郡。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淨土。今已得生。特來相謝。乃再拜而出。翌日召丹徒令陳安。止語其夢。蓋陳令深信淨土故也。後數日。得司士之子進士術衰計。乃知信然。又聞司士未亡已前七日。預知時至。與鄉舊為別。時余弟作亦在坐。屢有見謝之語。然則司士決生淨土矣。元祐四年四月八日。無為楊傑述。

  新修淨土往生傳下(終)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兩卷(後漢月支三藏譯)  無量壽佛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品二卷(大寶積第十七十八唐菩提流志譯)  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吳支謙譯)
  右經雖所譯文句小有不同其實一本經也。
  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元嘉中譯)  阿彌陀經一卷(姚秦什法師譯)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奘三藏譯)
  右二經本同譯別。
  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縣)  無量壽經論優波提舍願生偈  天台智者十疑論  慈愍三藏淨土慈悲集三卷  安養法師往生論六卷  慈恩基法師彌陀經通贊二卷  清涼沙門澄觀觀經疏一卷  天台觀經疏一卷  道綽禪師安樂集三卷  懷感法師決羣疑論七卷  念佛寶王論三卷(沙門飛錫撰)  往生淨土傳五卷(沙門飛錫撰)  善導和尚二十四讚并一行禮文等  壽禪師萬善同歸集三卷(神棲安養賦)  源信禪師淨土集二卷  天竺沙門遵式淨土懺儀一卷  又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孤山阿彌陀經疏一卷  孤山西資鈔  西方念佛三昧集一卷
  杭州仁和縣候潮門外界奉三寶弟子。守越州助教凌大中。弟大正。大順。與家眷等意者。為先考九評事。生平歸依繫念西方阿彌陀佛。屬纊之際。如所期七日覩毫光。微笑正念而逝。
  華藏義公和尚。目擊證明。又當開淨土傳板。謹捨淨財。成此緣。用仲追薦莊嚴。仍願見聞讀誦者。及一切眾生。咸歸極樂之邦。速證菩提之道。時崇寧元年六月望日謹題。
  錢塘西湖妙慧院住持傳法賜紫釋文義勸緣
  保元三年六月十七日巳刻於東大寺北院出
  同月十九日一交點弁昭自手出
  願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乃至修終時  奉見彌陀佛

  人名對照表

戒珠淨土往生傳王古寶珠集新修往生傳卷上一僧顯卷第一二僧顯卷上二僧顯卷上二慧永卷第一三慧永同 三惠永卷上三慧遠(佛陀耶舍與慧持曇順附)卷第一一遠法師(慧持等三人附)同 一惠遠卷上四慧虔卷第一四慧虔(尼淨嚴附)同 四惠虔卷上五僧濟卷第一五僧濟同 六僧濟卷上六慧恭(僧光慧堪慧蘭附)卷第一六慧恭(僧光等三人附)同 五惠恭卷上七劉程之卷第一七劉程之同七劉程之同八闕公則卷上八僧叡卷第一八僧叡同 十僧叡卷上九曇鑒(道海曇泓道廣道光附)卷第一九曇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