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中国撰述史传净土宗-东林十八高贤传---第1页

續藏經 東林十八高賢傳
東林十八高賢傳序
往余令鍾陵。曾過東林寺虎谿橋上遠公社。竟作牛馬走騷驛之場。為之慨然。去今十餘年。乃得東林十八高賢傳讀之。諸公皆糞壤富貴。膏肓泉石。心超淨穢之區。境際人天之勝。令人脉脉心動。摳從亡階。況親承接引。妙契因依。豈必入淨土而極樂。上蓮座而興瞻哉。此傅刻在廬山。未獲流布。樂愚上人謀新業于棲賢山中。尋授吳門毗耶室梓行。予故喜而序之。使信奉此傳。人人見遠師。人人會廬山也。余謂上人尚宜索龍眠十八賢圖附之。以傳千載。何羨蘭亭輞川哉。昔宗少文對衡陽王有言。祿如秋草。時過即腐。試問學道人。此片白蓮花。有腐敗不。不也。
  武林寓生 黃汝亨 書
東林十八高賢傳目次
序  慧遠法師  慧永法師  慧持法師  道生法師  曇順法師  僧叡法師  曇恒法師  道昞法師  曇詵法師  道敬法師  佛馱耶舍尊者  佛馱跋陀羅尊者  劉程之  張野  周續之  張詮  宗炳  雷次宗  百二十三人傳  不入社諸賢傳  跋
東林十八高賢傳
  慧遠法師
法師慧遠。姓賈氏。鴈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愽綜六經。尤善莊老。宿儒先進。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度江。從學范寗。適石虎暴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時沙門釋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初聞安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歎曰。九流異議。皆糠粃耳。遂與母弟慧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因求直道場。沙門曇翼。每給燈燭之費。安師聞之曰。道士誠知人。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講貫。有客聞說實相義。往復問難。彌增疑昧。師為引莊子之說以相比類。惑者釋然。安師因許令不廢外典。常臨眾歎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師南遊襄陽。值秦將符丕為宼。乃分張徒屬。各隨所往。耆德臨岐。皆蒙誨益。唯師不聞一言。即跪請曰。獨無訓勅。懼非人類。安師曰。如汝者。復何所慮。師乃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居上明寺。念舊與同門慧永。約結屋於羅浮。太元六年(晉孝武帝)。至尋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尋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見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寢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富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詰旦林麓廣闢。素沙布地。楩柟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時大元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疊。峻聳天絕。而所居盡林壑之美。背負鑪峯。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廬山記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於仙人即岩成舘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尋陽記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水亦九派郡國志疊障九層包藏仙跡)。別營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龍瑞迹。欣感于懷。後因邪舍律士。敘述光相。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淡釆圖寫。望如煙霧。復製五銘。刻于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駕王喬之。常侍張野。晉安太守殷隱。黃門毛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穆夜。孝廉范悅之。隱士宗炳等。咸賦銘贊(見廬山集)。先是尋陽陶侃刺廣州。漁人見海中有神光。網之。得金像文殊。誌云。阿育王所造。後商人於海東獲一圓光。持以就像。若彌縫然。侃以送武昌寒溪主僧。僧珍常往夏口。夜夢寺火而此像室獨有神護。馳還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督江州。迎像。將還。至舟而溺。荊楚為之謠曰。陶惟劒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及寺成。師至江上。虔禱之。像忽浮出。遂迎至神運殿。造重閣以奉之。因製文殊瑞像讚。甞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慧持(遠師同母弟)。道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叡曇恒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佛馱邪舍(此云覺明罽賓國人)。佛馱跋陀羅(此六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脩淨土之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師神貌嚴肅。瞻仰者則心戰。沙門有持如意致獻者。不敢陳白。竊留座隅而去。法師慧義。強正少可。謂師弟子慧寶曰。諸君膚淺。故於遠公望風推服。常至山。值師講法華。欲致難。輙內悸流汗。出謂慧寶曰。此公言貌。誠可敬服。殷仲堪任荊州。入山展敬。與師俱臨北澗松下。共談易道。終日忘倦。仲堪歎曰。師智識深明。實難庶幾。師亦曰。君之才辨。如此流泉(後人名其處曰聰明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並欽慕風德。遙致敬禮(王謐有書徃反)。盧循據江州。入山詣師。師少與循父遐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其徒諫曰。循為國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