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之术而得之者,非真得也。
【三】【注】夫得其常心,平往者也。嫌其不得平往而与物遇,故常使物就之。
【疏】最,聚也。若能虚忘平淡,得真常之心者,固当和光匿耀,不殊于俗。岂可独异于物,使众归之者也!
【释文】《最之》徂会反,徐采会反。下注同。司马云:聚也。◎家世父曰:知者外发,心者内存;以其知得其心,循外以葆中也。心者,不息之真机,常心者,无妄之本体;以其心得其常心,即体以证道也。说文:最,犯而取也,犹言物莫能犯之。郭象断句误。◎庆藩案说文:,积也,从□(莫狄切。)取,取亦声。徐锴曰:古以聚物之聚为。世人多见最,少见,故书传字皆作最。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一】,唯止能止众止【二】。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一)在冬夏青青【三】;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二)【四】,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五】。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六】而况官(三)天地,府万物【七】,直寓六骸【八】,象耳目【九】,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一0】!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一一】。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一二】!”
【一】【注】夫止水之致鉴者,非为止以求鉴也。故王骀之聚众,众自归之,岂引物使从己耶(四)!
【疏】鉴,照也。夫止水所以留鉴者,为其澄清故也;王骀所以聚众者,为其凝寂故也。止水本无情于鉴物,物自照之;王骀岂有意于招携,而众自来归凑者也。
【释文】《鉴》古暂反。《流水》崔本作沬水,云:沬或作流。◎庆藩案流水与止水相对为文。崔本作沬,非也。隶书流或作(涿)〔□〕(见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与沬形相似,故崔氏误以为沬。淮南说山篇人莫鉴于沬雨,高注:沬雨,或作流潦。则沬为流字之讹益碻。
【二】【注】动而为之,则不能居众物之止。
【疏】唯,独也。唯止是水本凝湛,能止是留停鉴人,众止是物来临照。亦犹王骀忘怀虚寂,故能容止群生,由是功能,所以为众归聚也。
【三】【注】夫松柏特禀自然之锺(五)气,故能为众木之杰耳,非能为而得之也。
【疏】凡厥草木,皆资厚地。至于禀质坚劲,隆冬不凋者,在松柏通年四序,常保青全,受气自尔,非关指意。王骀聚众,其义亦然也。
【四】【注】言特受自然之正气者至希也,下首则唯有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来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则无贵于松柏;人各自正,则无羡于大圣而趣之。
【疏】人禀三才,受命苍昊,圆首方足,其类极多。至如挺气正真,独有虞舜。岂由役意,直置自然。王骀合道,其义亦尔。郭注曰下首唯有松柏上首唯有圣人者,但人头在上,去上则死,木头在下,去下则死,是以呼人为上首,呼木为下首。故上首食傍首,傍首食下首。下首,草木也,傍首,虫兽也。
【五】【注】幸自能正耳,非为正以正之。
【疏】受气上玄,能正生道也,非由用意,幸率自然,既能正己,复能正物。正己正物,自利利他,内外行圆,名为大圣。虞舜既尔,王骀亦然。而舜受让人,故为标的也。
【六】【注】非能遗名而无不任。
【疏】征,成也,信也。天子六军,诸侯三军,故九军也。或有一人,禀气勇武,保守善始之心,信成令终之节,内怀不惧之志,外显勇猛之姿。既而直入九军,以求名位,尚能伏心要誉,忘死忘生。何况王骀!体道之状,列在下文也。
【释文】《保始之征》李云:征,成也,终始可保成也。《九军》崔(本)〔李〕(六)云:天子六军,诸侯三军,通为九军也。简文云:兵书以攻九天,收九地,故谓之九军。《自要》一遥反。
【七】【注】冥然无不体也。
【疏】纲维二仪曰官天地,苞藏宇宙曰府万物。夫勇士入军,直要名位,犹能不顾身命,忘于生死。而况官府两仪,混同万物,视死如生,不亦宜乎!
【八】【注】所谓逆旅。
【疏】寓,寄也。六骸,谓身首四肢也。王骀体一身非实,达万有皆真,故能混尘秽于俗中,寄精神于形内,直置暂遇而已,岂系之耶!
【释文】《六骸》崔云:手足首身也。
【九】【注】人用耳目,亦用耳目,非须耳目。
【疏】象,似也。和光同尘,似用耳目,非须也。
【一0】【注】知与变化俱,则无往而不冥,此知之一者也。心与死生顺,则无时而非生,此心之未尝死也。
【疏】一知,智也。所知,境也。能知之智照所知之境,境智冥会,能(无)所〔无〕差,故知与不知,通而为一。虽复迹理物化,而心未尝见死者也,岂容有全兀于其间哉!
【一一】【注】以不失会为择耳,斯人无择也,任其天行而时动者也。故假借之人,由此而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