憚之義,若乃伯禽之於魯亦世子也,師保傅所得專也。故成王不可撻,伯禽則無嫌矣。豈惟伯禽無嫌,雖成王亦莫得而嫌之也。受撻雖禽,而所撻則王,將不猛省而奮發耶。吾而不改其過,則人不已其撻。其過有限,其撻無窮,鈴寡之又寡,以至於無矣。及其久也,撻者免,而過者化。人但知終為令主,而不知所入之深,豈非至妙至妙乎。故仲尼曰:周公優為之。所以深許之也歟。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脩內也,禮所以脩外也。禮樂交錯於中,發形於外。是故其成也澤,恭敬而溫文。
  錄曰:三代以上,禮樂為實行。三代以下,禮樂為虛文。太子,天下之本。禮樂,太子之本也。太子而恭敬溫文,則君人無怠惰慘刻矣。君人無怠惰慘刻,則朝廷無乖張拂戾矣。朝廷無乖張拂戾,則天下無泱散危亡矣。其豫養而夙儲之端,乃在于是,所以優入治安之域而不覺也。
  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太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太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太傅在前,少傅在後。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
  錄曰:師保傅之設,其重如此。後世乃以為兼官,或虛隆其禮,或徒存其名,或任匪其人,或職非其事,皆非周公之本意也。又安所望於教世子之法哉。
  君之於世子也,親則父也,尊則君也。有父之親,有君之尊,然後賦天下而有之。是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故世子齒於學,國人視之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父在,則禮然。然而眾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有君在,則禮然。然而眾著於君臣之義矣。其三曰:將君我,而與我齒讓,何也。曰長長也。然而眾知長幼之節矣。故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語曰:樂正司業,父師司成。一人良元,萬國以貞○ 世子之謂也。
  錄曰:愚觀成周立法之善,未有若世子之詳著審辮,讀者可為之踴躍也。以世子生於深官之中,出於萬人之上,孰敢與之齒,亦孰從而齒之。然而生鈴有所自,統鈴有所承,出祕有所先,世子與人同也。雖世子與人同,孰能使知其所同哉。若夫眾人徒知己之有父而不知父之道,雖尊不易;徒知己之有君而不知君之道,雖貴不移;徒知己之有長而不知長之道,雖崇高不變。一齒讓之問而纖悉鈴盡天下,其猶指諸掌乎。故曰:一人元良,萬邦以貞。極其歸美而無外也。
  《 說苑》 :伯禽與康叔封,朝於成王,見周公,三見三答之。康叔有駭色,謂伯禽曰:有商子者賢人也,與子見之。康叔與伯禽見商子而問焉。商子曰:南山之陽,有木曰橋。盍往觀之。二子往見,橋煉焉,實而仰,以告商子。商子曰:橋者,父道也。南山之陰,有木曰梓,盍往觀之。二子往見,梓勃焉,實而俯,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明曰見周公,入門而趨,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勞而食之,曰:安見君子。對曰:見商子。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錄曰:此伯禽之撻,不但訓成王,亦以訓康叔也。夫家人有嚴君者,嚴主敬,君主義,敬義立,而親親之道不孤矣。家人唷唷,悔厲吉者,易子而教之也。易子而教,所以全其父子之恩也。此君子哉。商子不傷恩,不失義而能澤及十世,豈非威如終吉之明驗歟。彼秦俗之評語,漢
  法之傷恩,婦子嘻嘻失家之節,何怪乎覆亂之相尋也。
  《國語》:周恭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其母曰:必致之王。夫獸三為草,人三為眾,女三為集。集,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何德以堪之。康公弗獻,一年王滅密。
  錄曰:密康公之母何其篤於愛子,而昧於事君乎。夫堂上之與膝下,雖親疏不同,至於心之無二則一也。果若人言以謀子,則善矣。以謀王,則吾不知也。姦國之大惡,人之大戾也。如其義,則雖祁祁如雲不以為瀆;如其非義,一褒姒足以滅宗周,安在其為三女乎。顧以為柴而效之王,王之美,密之惡乎。
  《左傳》:桓公二年,取部暴於宋,納於太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昭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樂食不鑿,昭其儉也。衷、冕、敝、挺,帶,裳、幅、烏,衡、紋、絃、艇,昭其度也。藻、率、轉、轄,筆、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齡、敝,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旅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於是乎戒懼,不敢易紀律。今滅德立違,而真其賂器於太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誅焉。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寵賂章也。都鼎在廟,章孰甚焉。公不聽。周內史聞之曰:臧孫達其有後於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