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資,取也。
  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
  說者所以文飾言語,但假借以求入於彼,非事要也。亦既假之,須有損益。故日假之者損益之謂也。
  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19輕論也。
  謂彼有所問,卒應而對之者,但便利辭也。辭務便利,故所論之事自然利辭,非至言也#20。
  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
  竅實事務以成義理者,欲明其真偽也。真偽既明,則符驗自著。故日明之者#21符驗也。言或反覆,欲相卻也。
  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
  言或不合,反覆相難,所以卻論前事也。卻論者,鈴理精而事明,幾微可得而盡矣。故日卻論者釣幾也。求其深微,日釣也。
  佞言者諂而于忠,
  餡者,先意承欲,以求忠名,故日餡而于忠。
  諛言者博而于智,
  博者,繁稱文辭,以求智名,故日博而于智。
  平一黃者央而于勇,
  次者,縱舍不疑,以求勇名,故曰次而于智。
  戚言者權而于信,
  戚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權者,策選進謀,以求信名,故日權而于信。
  靜言者反而于勝。
  靜言者,謂象清淨而陳言。反者,先分不足以窒非,以求勝名,故日反而于勝。
  先意成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宜者央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己實不足,不自知而內訟,而反攻人之過,窒他謂非,如此者反也。
  故口者幾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問見姦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
  口者所以發言語,故曰口者機關也。情意宜否在於機關,故日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所以助心通理,故日心之佐助也。心得耳目,即能窺見問隙,見彼姦邪,故日窺問見姦邪。耳心目三者調和而相應感,則動鈴成功,吉無不利。其所無不利者#22,則以頗道而動。故日參調而應,利道而動者也。
  故擊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得理。
  苟能睹要得理,便可曲成不失。故雖繫言紛葩不亂,輸翔越越不迷,變易改常而不危者也。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
  五色為有目者施,故無目不可得而示其五色。五音為有耳者作,故無耳不可得而告其五音。此二者為下文分也。
  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23故不事也。
  此不可以往說於彼者,為彼暗滯無所可開也。彼所不來說於此者,為此淺局無所可受也。夫淺局之與暗滯,常閉塞而不通,故聖人不事也。古人有言日: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衆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口食可以肥百體,故可食也。言或可以招百殃,故不可以言也。言者觸忌諱,故日有忌諱也。金為堅物,衆口能爍之,則以衆口有私曲故也。故日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則欲聽,舉事則欲成。
  可聽在於合彼,可成在於順理。此為下起端也。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智者之短不勝愚人之長,故用愚人之長也。智者之拙不勝愚人之工,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棄拙短而用工長,故不困也。
  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
  人能從利之所長,避害之所短,故出言鈴見聽,舉事鈴有成功也。
  故介虫之悍也,必以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也。
  言介虫之堅厚以自藏。螫蟲之動也,行毒螫以自衛,此用其所長也。故能自免於害。至於他鳥獸莫不知用其長,以自保全。談者感此,亦知其所用而用也。
  故日辭言五,曰病,日怨#24,日憂,曰怒,曰喜。
  五者有一,鈴失中和而不平暢。
  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神也,
  病者恍惚,故氣衰而不神也。
  怨者腸絕而無主也,
  怨者內動,故腸絕而言無主也。
  憂者閉塞而不泄也,
  憂者快憶,故閉塞而言不泄也。
  怒者妄動而不治也,
  怒者鬱勃,故妄動而言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無要也。
  喜者搖蕩,故宣散而言無要。
  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
  此五者既失於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則廢而止之也。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依於辨,與辨#25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於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此量宜發言之衍也,不達者反之,則逆理而不免成#26於害也。
  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也。
  與智者語將以其明斯衍,與不智者語以此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