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4-正统道藏太平部

35-正统道藏太平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第224页

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七竟
  #1膈:影宋刻本作『喘』,獨字為句。
  #2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
  #3頰:原作『□』,據影宋刻本改。
  #4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5三:影宋刻本作『二』。
  #6五:影宋刻本作『三』。
  #7右十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8失:影宋刻本作『矢』。
  #9聚:原作『眾』,據影宋刻本改。
  #10支:原作『肢』,據影宋刻本改。下『支』字仿此。
  #11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2加:原作『如』,據影宋刻本改。
  #13右九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4三合:影宋刻本作『二合』。
  #15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三兩』。
  #16右六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17去: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8各二兩:影宋刻本『石膏』用『三兩』。
  #19右五味:影宋刻本『味』下有『□咀』二字。
  #20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1各一斤:影宋刻本作『各半斤』。
  #22各二兩:影宋刻本作『各一兩』。
  #23散:原作『湯』,據影宋刻本改。
  #24眼疼:影宋刻本作【冷疼』。
  #25分:影宋刻本作『合』。
  #26芥:影宋刻本作『豆』。
  #27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知』字仿此。
  #28三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29二升:影宋刻本作『一升』。
  #30可:原作『方』據影宋刻本改。
  #31一兩半:影宋刻本作『二兩半』。
  #32各五分:影宋刻本作『各三分』。
  #33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4三升:影宋刻本作『二升』。
  #35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下同。
  #36知:原作『止』,據影宋刻本改。
  #37外:原作『內』,據影宋刻本改。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五十八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大腸腑方
  痰飲第六論 方 灸法
  論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水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汗不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於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於腎,心下悸。
  夫病人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脉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脉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脉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脉微,煩滿不能食,脉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瘲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其脉沉者,有留飲也。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盆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病人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脉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脉虛者,為微勞,榮衛氣不周故也,冬自瘥。一本作久久自瘥。
  病痰飲者,當用溫藥和之。
  小半夏湯,病心腹虛冷,遊痰氣上,胸脅滿,不下食,嘔逆者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橘皮四兩
  右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內桂心四兩;若腹滿痛,內當歸三兩。贏弱及老人,尤宜服之。一方用人參二兩。仲景無橘皮、人參。
  又方: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桂心三兩 甘草一兩
  右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甘草湯,治心下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方:
  甘草二兩 桂心 白朮各三兩 茯苓四兩
  右四味,□咀,以水六升宿漬,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
  十棗湯,治病懸飲者。若下後,不可與也。凡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方見咳嗽篇中。
  小青龍湯,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方見咳嗽篇中。范汪用大青龍湯。
  木防己湯,膈間有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