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玄參一兩 細辛二兩 梔子 黃苓 升麻 芒硝各三兩 石膏八兩#17 竹葉切,五升 車前草曝,切,二升
  右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葉、車前,取七升,去滓,下諸藥,煎至三升,下#18芒硝,分三服。
  治心腑臟溫病陰陽毒,戰掉不安,驚動方:
  大青 黃苓 梔子 知母 芒硝各三兩 麻黃四兩 玄參六兩 石膏 生葛根各八兩 生地黃切,一升
  右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臟溫病陰陽毒,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方: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硝各三兩 梔子四兩 寒水石五兩 玄參八兩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臟溫病陰陽毒,咳嗽連續,聲不絕,嘔逆方:
  麻黃 梔子 紫菀 大青 玄參 葛根各三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杏仁 前胡各四兩 石膏八兩
  右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19肺腑臟溫病陰陽毒,熱暴氣斑點方:
  梔子 大青 升麻 芒硝各三兩 葱須切,四兩 豉一升 石膏 生葛各八兩,一作生薑
  右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
  治腎腑臟溫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熱毒內傷方:
  茵陳蒿 梔子 芒硝各三兩 苦參 生葛各四兩 生地黃 石膏各八兩 葱白 豉各一升
  右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芒硝,分三服。
  萎蕤湯,治溫風之病,脈陰陽俱浮,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其形狀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則小便難,發其汗者必識語,加燒針者則耳聾、難言,但吐下之則遺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之方:
  萎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二兩 石膏三兩
  右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熱,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萎蕤湯治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則發熱頭腦痛,喉咽乾,舌強,骨肉疼,心胸痞滿,腰背強,亦治風溫。
  夫□病與百合、狐惑、濕風、溫病、鬼魅皆相類,宜精察節氣,其新故二氣相搏,喜成此疾。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二十九竟
  #1辨:原作『辭』,據影宋刻本改。
  #2若:原作『即』,據影宋刻本改。
  #3治:原作『病』,據影宋刻本改。
  #4日:原作『目』,據影宋刻本改。
  #5預:原作『遇』,據影宋刻本改。
  #6補:影宋刻本作『備』。
  #7一兩:影宋刻本作『二兩』。
  #8一兩:影宋刻本作『一枚』。
  #9建寧二年:原作『建炎三年』,據影宋刻本改。
  #10百:影宋刻本『百』 下有『千』字。
  #11粳:原作『一』,據影宋刻本改。
  #12二七:原作『一七』,據影宋刻本改。
  #13右四味:影宋刻本作『右五味』,方中另有『丹砂二兩』。
  #14五:影宋刻本作『三』。
  #15屎:影宋刻本作『尿』。
  #16蠱:原作『蟲』,據影宋刻本改。
  #17八兩:影宋刻本作『三兩』。
  #18下: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19治:『治』下六十四字原脫,據影宋刻本補。
  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卷之三十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林億等校正
  傷寒方
  傷寒膏第三方
  青膏,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方:
  當歸 芎藭 蜀椒 白芷 吳茱萸 附子 烏頭 甘草各三兩
  右八味,□咀,以醇苦酒漬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令藥色黃,絞去滓。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黃膏,治傷寒赤色,頭痛項強,賊風走風方:
  大黃 附子 細辛 乾薑 蜀椒 桂心各半兩 巴豆五十枚
  右七味,□咀,以醇苦酒漬一宿,以臘月猪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赤色發熱,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數百過。兼治賊風絕良,風走肌膚,遊風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傳,此趙泉方也。
  白膏,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摩身當千過,藥力乃行。并治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傅膏。癰腫,火炙摩千過,日再,自消者方:
  天雄 烏頭 莽草 羊躑躅各三兩
  右四味,□咀,以苦酒三升漬一夕,作東向露竈,又作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取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竈上炊,以葦薪令釋,內所漬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復上,如是十二過,令土盡遍藥成,去滓。傷寒咽喉痛,含如棗核一枚,日三。摩時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