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日益鏡。
  仁義章第十三
  利生度死曰仁。先人後己曰義。
  欽哉,聖人之尚者,仁義而已矣。
  嘆聖人尚仁義。
  夫仁者,和同不逆,愛人利物之端矣,而行諸於外矣。
  和同不逆,遜也。愛人利物,慈也。諸之也行諸於外者,身外之行也。
  夫義者,善德不離,中宜庸故之體矣,而行諸於內矣。
  中者,中道無太過不及也。宜者,量其所器而行進退也。庸,常也。
  此二者分之則異,混之則同。
  大道有統,殊途而同歸也。
  肇竟之間行之,曷殆者哉。
  肇,始也。竟,終也。曷,猶何也。殆,危也。肅哉,聖人之貴者,仁義也。弁人之心,則以利於生而度於死。利生者,所謂喊刑罰,方便惠恕於人,責於己。成人之道,遂人之德,令人安生,使人遠惡化人歸天。明地察國主尊,親教人理性命,根蒂復本還元,此之所謂利生之道也已。所謂度死者,扶危厄,救災息。拔一切,濟物命。薦幽鬼,掩無祭。度親疏,追仇愛。先於人,後於己。資有餘,助不足。顯人道,晦己光,此之所謂度死之道也已。是故聖人尚此仁義,仁義之尚和讓中宜。仁者,如人之首也。義者,如人之足也。和讓中宜者,如人之四肢也。全之則成其身,闕之則成其病。夫病之生也,近者惟死道也。故在全形,方成道矣。夫和者,愛人而利於一切。夫讓者,同塵而順於一切。夫中者,常道而禮於一切。夫宜者,處事而合於一切。此之四者,而與仁義,同源異派,終始無殊。務在行藏,履而用之,體而為之,何有危殆者哉。故聖人云: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洞曰:愛神者謂之仁,益氣者謂之義。仁義之道,能抱死而奚足隳哉,故明王之道巨矣。頌曰:利生度死合高明,後己先人每用平。異日功成天帝召,何須雲轄到東京。
  柔和章第十四
  柔者,柔之勝剛。和者,千和萬合,自然成真。
  良哉,聖人之常者,柔和之貴矣。柔則不暴,
  暴者,爭也。
  和則不侮。
  侮者,輕也。
  存其柔則長,
  柔和者,生之徒。
  卻其暴侮則久。
  為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人之行其柔和者,猶東南地之善下也。
  猶,如也。東南,江海之地。
  地之善下者,招天下之水而歸之。
  大者,宜為下,天下而歸之。
  人之柔和者,感天下之心而悅之。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者,人返如之矣。
  水之歸也,則江海彌盛。
  益也。
  人之悅也,則萬化彌安。斯二者,體之各異,用之則同。
  人水有異,其道無別。
  能猶是者,蹈聖人之鄉,入聖人之室。
  蹈,履也。能如是者,則昇乎堂,而入乎室也。
  玆治之善,不亦善乎。
  玆,此也。治之善者,善道也。不亦善乎,善良也。聖人常道之首者,始尚柔和之用也。以柔和者亡暴侮之過,暴侮既亡則敬遜而生矣。敬者,敬人而人返敬於己。遜者,遜人而人返遜於己。是故先王卻其暴侮,存其柔和,用乎是者,如束南淵湖浪淘江海之德也。其德也善下,故天下之水而歸之,即得益盛而無窮矣。法之於人,亦猶是也。斯道至貴,千秋萬古,久視長存,而亡其滅,善之又善,玄之又玄矣。洞曰:壺天之氣,柔和則長生羽化,剛強則病厄沉淪。彼之謂正,此之謂邪。出乎爾者,返乎爾也。頌曰:仁者敬於人,斯人返敬伸。義者悌於彼,彼人亦義遵。來往遞相德,行藏互愛均。大哉先聖化,天下悉來賓。
  設教章第十五
  設,立也。教,正化也。
  人之設教者,述正而垂正。
  人之設教者,君子立化於人也。迷者,此經皆祖迷周書老氏孔子之文教,而非自作之經也。
  教之垂正者,昭天下之風而正之。
  昭,明也。正教一垂,天下自賓。
  教之垂非正者,化天下之風亦非正之。
  教之不正,天下自亂。
  風化若正,則天地順之。風化非正,則陰陽逆之。順之則泰,逆之則否。否泰之始,本乎教也。
  正之與邪,天報如是。
  昔者,聖人垂正之教者,則天道輔之,神明與之。
  輔,助也。臨正者,則天道助,神明佑,使乎長存也。
  非由之正教者,則上帝奐之,厚土誅之。奰,平義切。
  由,用也。上帝者,天皇上帝也。奰者,怒而迫之也。厚土誅之者,地君戮也。
  夫教之垂正與其非正者,應之猶是。凡為人之垂正者,烏能弗慎而已矣。
  為人之垂教者,君子之治天下也,烏何也。弗慎者,不謹敬也。昔者,明王化于天下,惟正而治政,以服于萬民。即得天人順之,陰陽泰之,元道助之,神明佑之。政之不然者,則將反是矣。正之非正者,報對猶是矣。凡為天下而致生靈者,胡能不慎而已哉。洞曰:天元正一之神者,人之主公也。正之則長生久視之,道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