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之中,其苦無量,不可具言也。
  太極#53真人曰:是人也,乃不如外學凡人#54,奉修仁義#55,敬信道德#56,唯善而從矣#57,任化來往,在時遷易,逍遙域內,清淨自適,命過亦入福舍,不經囚徒,或為鬼神也。後生人道,不失本願,轉得信根,賢聖結緣,穢累日盡,終入仙道。
  太極#58,真人曰:患人得全人道也,而不修德養性,以全於命矣;患聞經也,而不信矣;患信經也,貪財而不受矣;患受經也,而不講誦矣;患講誦也,而不修其事矣;患修其事也,而不恒其道矣;患奉師也,而不終其身矣;患服藥也,而未應中息矣;患道行不備也,而誇求昇騰矣;患靜齋讀經也,處幽山而不堪其憂矣。此十患在人之身也,若不戒之,身無濟理。所以云:有大患者,為我有身#59,斯之謂矣,可不思與,可不思與。
  太極真人傳經說法演戒竟,歌三徒五道苦痛,歎其辭曰:
  三才及萬物,倚伏各有齡。終始待劫數,福盡天地傾。往返於五道,苦哉更死生。展轉三徒中,去來與禍并。
  大賢慎玆戒,忍性念割情。愚夫不信法,罪痛常自嬰。吾念世無已,今故重告明。若欲度斯患,歸命太上經。
  罪福不由他,諒自發爾身。大賢故閉口,欲絕諸惡緣。滅念歸兼忘,倚伏待長泯。弘道以安世,終當見正真。
  淫嫉為禍首,滅身之至患。含養如此輩#60,恐必致夭殘。知惡而不革,豈是道所安。懷毒日齋直,令我發長歎。
  宿命有信然,弱喪謂之無。皆欲眼前見,過目則言悠。大賢明道教,慘慼愍頑夫。依依念子苦,勤勤令我憂。
  人命已消盡,亦猶膏中火。四大蹔相遇,五物權時假。盛年當勤學,趣求存吾我。福盡身神散,冥冥地獄下。上聖畏是故,尋道度斯禍。
  學仙行為急,奉戒制情心。虛夷正氣居,仙聖自相尋。若不信法言,胡為栖山林。
  大賢樂經戒,受之為身寶。就學恒苦晚,治身恨不早。比當披幽賾,倏忽年已老。執卷吸爾極,將更死痛惱。吾故及弱齡,棄世以學道。
  太極真人曰:吾昔學道時,受之於太上虛皇,奉而修之,遂成真人矣。道士若欲受吾大戒品文,師先讀一過,以示其心也,其必是學仙之士者,當賫信詣師門,乃#61對齋三日,念道思戒,然偉傳矣。此戒至重,各各有威神部護其人,慎哉,慎哉。
  仙公曰:此大戒施於學仙道士也。好尋世間非常,萬物皆當歸空,盡是法,可緣之度三徒之苦,以得道也。遇之者,子宿願也。受宜從之,勿不勤修。仙公以元正之日受戒,而作頌曰:
  幽名山以靜漠兮,眄峻石之岑岑。素雪翳乎前庭兮,勁風肅於東林。對天尊之容與兮,耽冥賾而散拎。愍世人之墮罪兮,悲念之不去心。背經戒以信邪魅#62兮,棄齋靜而美酒音。輪五道與三徒兮,經地獄之幽沉。斯苦痛之可言兮,更死生而難任,唯道德之濟物兮,豈#63待困而不尋。
  仙公告弟子鄭思遠曰:吾少遊諸名山,履於嶮,在禽獸之左右,辛苦備至,忍情遣念,損口惠施,後身成人,懷道安世,恒修慈愛,念道存真,無時敢替也。齋直一年而未竟,其冬至之日,天真眄降,見授大經上仙之道。天真令我大齋長靜,按經施誦,次而學之,遂成真人矣。吾昔所受經道,太上所貴也,非中仙之所學矣。歷劫以來,常傳上仙,仙公仙王仙卿,不但我也。吾先世與子同發此願,施行善功,勤積不怠,致玄都有仙名,今相為師友,是以相授耳。吾去世也,將有樂道慈心居士,來生吾門者,子當以今道業,事事一通付之,法應世世錄傳也,皆是我前世與彼有宿恩,因緣使然也。子以一通依科傳付弟子佳者也。若無其人,一通封付五嶽名山矣。此太極真人口訣,子祕之,慎之慎之,時思之。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本願大戒上品經竟
  #1 案敦煌P.2468抄本(以下簡稱敦本),此經題名作「太上消魔寶真安志智慧本願大戒上品」。此名與宋文明靈寶經目、靈寶中盟經目、齋壇安鎮經目之著錄相近。
  #2 靈寶玄師太極太虛真人:敦本作「太極法師真人徐來勒」
  #3 容豫:敦本作「容與」。
  #4 「耳」 字據敦本補。
  #5 「愧」 字原作「故」,據敦本改。
  #6 韞:敦本作「蘊」。後文中「韞」字,敦本亦皆作「蘊」。不復出校記。
  #7 喻:原作「諭」,據敦本改。
  #8 經云:敦本作「道言」。
  #9 鬼鬽:敦本作「鬼魁」。
  #10 絕秀:敦本作「絕易」。易,言貌美也。
  #11 今:原作「或」,據敦本改。上文「下鬼」,敦本作「鬼神」。
  #12 前世:敦本作「先身」。
  #13 展轉:敦本作「輾轉」。後文皆同此。
  #14 守清忍志慕在賢貞:敦本作「守情忍色,志慕在賢」。近是。
  #15 合:原作「令」,據敦本改。
  #16 法師:敦本作「沙門尼」。當係佛徒所改。
  #17 得道無為: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