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藏書,以老子嘗為史官,請知藏室,前言往行,故先訪之也。按《周禮》王、太史、內史、外史、御史,几五史,諸侯亦有國史,故《禮記》君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左史書之。左史視禮,內史、太史為諸史之長,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書藏之於室,故謂之守藏史。周幽王時有伯陽父,唐固注云:周柱下史老子也。烈王有太史借,脩亦老子也。太史為周下大夫,謂五史之任總之太史,記言記事,嘗在君前柱下,即史官所立之處,因為曹局之名。而韋昭云:伯陽為大夫者,謂職為太史官,即下大夫也。史記稱張蒼好書歷,秦時為御史大夫,主柱下方書。據《周禮》,御史掌贊書及贊教,几其方書及內史所掌,此秦官不與周同也。世本云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蓋文王以侯服事商,未得稱一周耳,則先為守藏,後居柱下無疑矣。劉向之言,謂先聘為太史,以其靜退,卻為他史,當老子時,復更免歸。烈王之時,又為太史,一居周世,時歷數王。故亦遍參諸史,是以守藏、柱,下先後不同。班固云:老聘者,周之老史,遊於柱下,以究高年。據固之言,則為累代史官,故稱老史。隋內史薛道衡撰《祠庭頌》,其序云:爰自伏犧至於周氏,綿紀歷代,見質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史、柱史之職,市朝累易,容貌不改。
成王
元年戊寅,在位四十七年。
老君仍為柱下史,號經成子。授道周公,乃遊西極大秦、竺乾等國,號古先生。按《老子內傳》云:
伏犧時號鬱華子,神農時號傳豫子,祝融時號廣壽子,軒轅時號廣成子,顓帝時號赤精子,帝譽時號錄圖子,
唐堯時號務成子,虞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寧真子,
作真行子商湯時號錫則子,又文王、武王,几為十二帝師。梁黃門侍郎蕭子雲撰《清虛館》碑亦云:太虛遼廓,迸絕言象,應感攸通,緣物致稱。伯陽降娠,垂髮皓素。堯曰務成,舜曰尹壽,赤精當生於顓帝,錄圖出自於神農。得一含元,王資始。又日:遨神九天之上,道百精魏闕之下,巍巍蕩蕩,莫得而名云。舊記並以老君在神農時為大成子,帝譽時為錄圖子,此碑獨謂錄圖出自神農,而《內傳》又謂神農時為傳豫子,諒未能無少誤,要當以經傳為正。抱朴子葛洪作《神仙傳》,疑歷代為帝師,謂皆見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謂不應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日:有天地則有道衍,道衛之士世世有之,何叉常是一老子耶。皆由晚學之徒好奇尚異,欲推尊老子,故有此說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嘗著論駛之日:抱樸撰傳,意在顯迷。老君起自修成,將以訓誘後人,令其勉力,故云若謂老子是得道之人,則人又勉力競慕,若謂是神靈,則非可學也。斯其臆見耳,殊不知開闢之始,因學而得道者叉有自然聖降而為師,隨機傳受焉。《定志經》云:昔天尊造大慈之初,行應自然,暗與理合,自然玄悟,本無文字,撰集成經,以教將來爾。由是觀之,則老君自然學道,而世世為師,亦何疑焉。既為大慈之父,亦何辭拾尊就卑,和光臭濁乎。老子謂關尹子日:上世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卻,自惟甚苦勤。《太玄經》亦云:老子積學輪轉,位登上聖,應接無方,不可稱迷。近世出化,生乎殷末。虞宣《出塞記》云:老子凝神太玄之卿,分靈散景,世世下教。鶴山崔元《瀨鄉記》云:老子應見,代代有之。葛仙公云:開闢以前,下為國師,世世不休。文始、鬼谷、張輔漢並云:老君生乎太無之先,經歷天地,不可稱載。此豈謂碎書與晚學淺見道歟。稚川特未之思耳。
康王
元年乙丑,在位二十六年。
老君復歸于周,號郭叔子,復為柱下史。
昭王
元年辛卯,在位五十年。老君去官歸亳。
二十三年癸丑五月壬午,老君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或謂老君出關雖在周癸丑歲五月壬午,恐非昭王時。有言幽王時者,今檢幽王庚申年立,十一年為犬戎所滅,其時無癸丑歲也。或謂宣王四十年癸丑五月十八日壬午者,推其歲月四十三年丙辰,老君在渭川,告宣王以周將衰。幽王二年三川震,老子日:周將亡。幽王即宣王之子。若宣王四十年出關,則四十三年不得尚在渭川,幽王時亦不得見三川震也。平王四十三年,歲亦在癸丑,而五月又無壬午,姚長謙《年帝記》謂景王十年丙寅為孔子師,敬王三十二年癸丑度關。夫孔子生於靈王之庚戌,至景王丙寅年方十七,未應往師老子也。況穆王西遊,已聞尹真人遇老子,得道飛昇。由是欽慕遺風,遂修樓觀,置道士,以奉祠事。則知老子度關,次不在穆王之後也。惟《內傳》之文與仙公之言符合,自餘紛紜之論,終於理義乖違,固不可摭以為實。
二十四年甲寅,老子傳道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即於喜宅南小山上昇天。是時有五色光貫紫微,井水皆溢。自商高宗九年至此,凡二百七十四歲也。
二十五年乙卯,老君復分身降生於蜀國李太官家。前漢劉向《列仙傳》云:老子生於商時,為周柱下史,轉為守藏史,時稱為隱君子。仲尼見之,知其聖人,乃師之。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關令尹待而迎之。嵇康、皇甫謐皆云老子生於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