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益,咽也。嗄,所嫁切,聲嘶也。文定曰: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嘎,故知心不動則炁和也。
  知和曰常,
  曹曰:和者,生理之常。知和則純粹靜一,歷萬變而不失也。
  知常曰明,
  由明乃能見,此常久自然之道,亦必能常,然後其道愈明,故知常則明莫加焉。
  益生曰祥,
  刻意有為皆曰益生。祥者,妖也。達真子曰:祥者非其常也。文定曰: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是妄作也。經云不知常,妄作凶是也。
  心使炁曰彊。
  心動則不能專氣以玫柔,乃彊之始,是失其赤子之心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已音以,止也。益生使炁皆失自然之道,是徒速其衰老也。苟知不合於道,宜早已之。
  右五十五章 河上名玄符。此章首以赤子明自然之本體純粹混然,所以物莫能窺,故雖握雖號亦莫非出於自然也。末則戒其纔有絲毫作為之心,則失其自然矣。黃茂材云:古本無嗌字,而嗌不嘎,《莊子》之文也,後人增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至道之真,語默不足以載,惟親證者知之。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義見四章及五十二章。蓋內外交養,默與道會而不異於人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言有德者之為如此。惟其周而不比,執而圓機,以應無窮,故不住乎一境,豈情計之所能及哉。此夫子所以發猶龍之嘆也。
  右五十六章 河上名玄德。此章謂悟道者忘言無執,故內外兼治,混合大通,所以貴也。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文定云:古之聖人柔遠能邇,無意於用兵,惟不得已然後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為正,以用兵為奇。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是以體道者惟廓然無事,雖無心於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謂失無為之治而多忌禁,則民將舉措失業而機械生。若以身喻天下,則心為君,炁為民。而拘小術,鑿私智,溺多岐,縱六賊,故不能無為也。文定云:人主多忌諱,下情不上達,則民貧困而無告矣。利器,權謀也。在上無為,使民無知無欲而已。惟上下相欺以智,則民多權謀,而上益眩而昏矣。奇物,奇怪異物也。人不敦本業而趨末仗,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患人之詐偽而多出法令以勝之,民無所措手足,則日入於盜賊矣。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此自然之應,而無為之成功也。
  右五十七章 河上名淳風。此章明無為之治。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悶,吁音,莫奔切,寬裕無為之象。夫有德者,其於義分,莫不截然明白,而其量則寬洪,故為政以德,則不察察於齊民。雖以俗觀之,若不事於事,然民實感自然之化,乃所以為淳和之至治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惟不知修德以為為政之本,而專尚才智,乃欲以刑政齊民。然民未可以遽齊,苟務在於必齊,則必有所傷,故缺缺也。此所謂害生於恩,禍福倚伏,正猶是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謂禍福相因,莫知其所止極也。
  其無正邪?
  若然,則果無正定之理耶?
  正復為奇,善復為祆。民之迷也,其日固久。
  惟世人迷於小察之近情,而不知正道之大全。故不能安於至正,而反為奇以為正;不能循於至善,而反為祆以為善。及其所應既差,又不知反求在我之所感,而乃貴其彼之所應者,此皆迷失正道日已久矣。亦猶為政不能以悶悶之德量容之,而反務於察察以為善與正,殊不知若此則是本欲全民而反致缺缺矣,故下文舉聖德以勸修也。開元註云:眾生迷執,正者復以為奇詐,善者復以為妖異,故禍福倚伏,若無正耳。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惟行方而德圓,故無割截之迹。
  廉而不劌,
  劌,居衛切,傷害也。清而容物,故不劌。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所以不肆。肆,布列也。
  光而不耀。
  復歸其明也。是四者皆悶悶之政也。蓋聖人惟恬淡無為,而方康直光之用,自整然於其中而人不知,使天下各安其性命之情,而不陷於一偏,所以無割劌肆耀之過,而禍福何有哉。
  右五十八章 河上名順化。此章欲使民去智與故,循天之理,以祛其近見之惑也。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三竟
  #1人道貴心:原本作『人道者心』,據十萬本改。
  #2勢者:原本作『執者』,據十萬本改。
  道德真經集解卷之四
  後學董思靖集解
  治人事天,莫若嗇。
  音音色,乃嗇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