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者未一二也。昔黃帝得陰符之旨於廣成皇人,至于泣謝。關令尹子聞道德之妙於李老君,為之泣拜。何泣也,驚喜之深而感激之至也。然則是書豈易見、是理豈易知?吾儕今日當百拜而誦之,終身而守之,如獲至寶,如愛元氣,其毋忽諸,其毋替諸。
淳祐丙午上元蓮山天飴子謝圖南南強再序于瓊臺。
喻清中序
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能自言,必待能言之人以宣之,而道之體始呈露矣。苟無能言之人,則道終祕也。夫天豈欲終祕斯道哉?能言之人,曠百世而不一見也。若吾老氏,其曠百世而僅一見者乎。天以斯道,而託諸老氏之身。身者,道之寄也。道寄諸身,而形諸言,所以發天地之祕,而洩造化之機。於是乎有書,書以紀言,言以載道,五千言皆道也。實不離乎一,散見於八十一章,皆道也。亦不外乎此一,以其精者治心,以其粗者治身,以其土苴治天下國家,皆自此一推之耳。自專門之學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子雲有推排之譏,班固有慘刻之議,遂使吾經終受屈儕之流、異端之列,殊不思三教之名雖殊,三教之理則一。昔蘇黃門註此書,以寄東坡。坡曰: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使晋宋間有此書,則佛老不為二。是可以異端之學少之哉?欽惟天朝,尊崇聖教,扶植人綱,凡道家傳會之文,秉畀炎火,惟《道德》一經巋然獨存,炳炳行世,如日麗天,豈非天耶?鄭衛黜而韶益尊,瓦礫窮而珠益見。天之意蓋有在也。天既不晦斯道於昔,而復大顯斯道於今,意欲是書家有而人得之。人皆有是書而不能口是書,口是書而不能心是書,書云書云,言語云乎哉?因言乃所以會意,得意斯可以忘言。古今誦說者幾人,前後注釋者幾家,皆未能忘言者也。得於彼或失於此,舉其麤或遺其精,終未足以會一家之全,而袪千古之惑。僕竊嘗因其所已言,發其所未言,援證必據之經傳,議論必根諸儒,先目之曰《道德經集義》,非敢求異於前人,蓋天下之義理無窮,愈求而愈有得,要使老氏復生,可無遺憾。若夫僣躐之罪,所不敢辭。凡我同志,細而繹之,必有夢寐青牛翁於千載之上者。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圖序卷上竟
道德真經集義大旨卷中
凝遠大師常德路玄妙觀提點
觀事月屋劉惟永編集
前朝奉大夫行太府寺簿兼樞
密院編修官石潭丁易東校正
杜光庭
將釋此經,大分二段。先明製疏,後解正文。今初述製疏之由者,我大唐玄宗皇帝垂衣之暇,鍾想妙門,以大道為天地原根。老君乃玄元聖祖,二經敷演,綿歷歲年,說自舜朝,傳於周代,詮註疏解六十餘家。言理國則嚴氏、河公,楊鏕自得;述循身則松靈、想爾,逸軌難追。其間梁武、簡文、僧肇、羅什、臧、陶、顧,蓋霞舉於南朝。任、黎、二張,星羅於西蜀。其餘祖述,互有否臧,未盡發揮,孰窺堂奧。以開元十一年躬為註解,上來述製疏之由已竟,向下人解正文,於中大分為二,一者先解疏題,二者入文科判。將釋下文,約疏大科二段。第一開章釋文,總標門中,又分為二。第一所詮之法,即指道德二字也。第二能詮之教,即經之一字也。解釋具在,向下經題中當辨。
夫此道德二字者,宣道德生畜之源,理國理身之妙,莫不盡此也。昔葛玄仙公為吴主孫權曰:《道德經》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宜遵之焉。就此門中大略宗意,有三十八別。
第一教天子以無為理國。《經》云絕聖棄智,人利百倍。絕仁棄義,人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又云:愛人理國,能無為乎?又云:我無為而人自化。
第二教天子修道於天下。《經》云:修之天下,其德能普。又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云: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教天子以道理國。《經》云: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又云: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第四教天子無事法天。《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又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第五教天子不以尊高輕天下。《經》云: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又云: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又云:聖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教天子不尚賢、不貴貨。《經》云:不尚賢,使人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人不為盜。又云: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第七教天子化人以無事無欲。《經》云:常使人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理矣。又云:我無事而人自富,我無欲而人自樸。又云: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第八教天子等觀庶物,不滯功名。《經》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又云:行不言之教。又云: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第九教天子無執無滯。《 經》 云: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又云:去甚、去奢、去泰。又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十教天子以謙下為基。《經》云: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