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象,若虛之不極,則出生者不能無壅,靜之不篤,則還生者不能無窮,而寓我可以歸之,則人之道至此而最矣。人道既最以如何哉?乃通于天而已。人至于通天,可謂至矣,而人物何足以禦之?乃道爾。此經所以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侮之。
昔聖人之治,儲思于淵默,恭己于巖廓,無為以待天下之為,無言以應天下之變,鼓舞以神,則號令不知所自出,教化以身,則政事不知所自行,則民不化而化成,不治而治致,不待率而後應,不待誅而後畏,日用我德,不知德之可懷,日由吾道,不知道之可向,則浩浩自遂其宜,熙熙自獲其所,此乃太上之治,以自然為化,故曰下知有之。逮三皇之後,制度以修,賞罰以出,有愛人之政而如保赤子,有歸民之德而若從流水,以恩撫之則百姓親之如父母,以仁恤之則百姓譽之若天地,斯乃有為之世,以政而治民者也,故人以親而譽之。其次不然,或峻刑嚴法以設威于上,或反道敗德而失政于下,一則畏彼之威而苟免之過以至于恥,一則侮彼之政而亂其常以至于為非,則法雖可畏而成于不畏,德既可侮而不能無侮,此下以愧于親譽,上以慚于知有者,寧可不慎擇歟?
信不足,有不信。偤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內有諸己,外不欺物,乃謂之信,則信者,聖人以為將命令宣志意,而達乎四方者也。苟不足焉,人何信之?聖人乃思之而後言,而言不以為妄,慮之而後語,而語不以為欺,有命焉若卜筮而可孚,有令焉如影響之可應,則信矣。有不足也,其實出于貴言而已。貴則不輕,貴則不賤,不輕以重之而言無亂發,不賤以尊之而言無虛設,惟其如此,功乃至于成,事乃至于遂,而百姓自然矣。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6。
聖人臨事而‘無意,對物而無心。無意也,則恤愛兼制之務不彰于外,無心也,則謀慮知見之為不起于中,而悉以道為出處,以道為語默故也。及萬緒交起,百態互生,愛惡之情於是而有,與奪之權於是而作,則吾之大道分而為二,而仁義所以行也。性失于多知,聖人以約為守,機生于遠見,聖人以晦為用。知不以約有不及者,則智於是而鑿,見不以晦有不明者,則機於是而巧,是以智慧出于胸中,大偽生于構內,而於吾道必以遠矣。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無所不通之謂聖,無所不知之謂智。則聖也者,成性以達己,體道而御物,而特以絕者,不敢有其聖,以為眾人之所不及矣。智也者,彰往而見其未然,察來而知其未變,特以謂棄者,不敢有其智,而為眾人之所不知。苟以有聖,則不及者離性以為詐,苟以有智,則不知者捨真以為偽。惟其絕而棄之,則民各任其性矣,其利而百倍焉。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天有五典,人有五常,則父子者乃天之叙也。天叙之始,良知出于自然,良能本于不慮,而孝慈之性固存于父子之間,奚待教以率之?所以父子不親者,有仁義以妨之。何仁者愛人,及其所不愛,義者宜人,及其所不宜,則物争以愛而不愛者亂,人尚以宜而不宜者悖,孝慈或因此失矣。若絕而棄之,則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7。
尚巧必窮好利必争,盜賊之源也。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從流者流遠而必涸,圖枝者技多而必缺。今以捨流而窮源,其源必澄,棄枝而就本,其本必固。所以棄絕三事,而今何屬哉?必以見性而已,故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繼于後也。無塵以染其質之謂素,無華以亂其本之謂樸。少私則不昏惑以著物,寡欲則不盜縱以喪己,斯者若非去亂性之本,何以哉?
道德真經解卷上竟
#1 腹之實紛也:『紛』疑下屬,作『腹之實也,紛華不誘于外』。
#2 若可託天下:『託』疑作『寄』。此句後脫經文『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3 則象之所象:『則象』二字原屬下句,據文意改。
#4 深不可識:後脫經文『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5 容乃公:前脫經文『知常容』。
#6 有大偽:後脫經文『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7 盜賊無有:後脫經文『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道德真經解卷中
無名氏解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學將以窮理,理之不窮,無以盡性;無以盡性,則荒惑憂樂不召而來矣。今以云絕學者,學已至于窮理,其性得矣。性之得也,樂莫大焉,此所以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處道之真,無分于偽,得性之善,無別于惡。真有所失,則偽從而生焉。善有所遷,惡從而出焉。則真偽之相去,善惡之相離,固不遠矣,在體道者以覺之。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1。
聖人退而居密,隱而守靜,優游從容,以樂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