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其手矣。
傷手則不得其法者。代司殺者殺人,如代大匠斲木器,必不成而又有所傷害也。
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不知予之為取,聚斂大行,民食不足,於是乎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有為之甚者,民興敝倖以逃其刑,情偽百端,於是乎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迷於愛歡,亡心其患苦,衆人之情也。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無以生為,道之妙也。任理自然,不強其物,故賢於貴生,得其道者也。
七十六章
民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性靜忘情,樸素可保長存,情欲漸盛,不畏死亡,故曰生柔弱而死堅強也。
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生甲蔥青,觸物則折,貪生務長,力極數窮,必致桔死,亦有性焉,與人同也,故日生柔脆死枯槁也。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情欲盛者,必與人爭;支幹大者,必膺人用。柔弱柔脆,人不競之,工不取之,故死生之境異矣。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
兵強而極,易見必敗,故曰不勝。木強而極,易見枯槁,故曰則共。謂共同其枯槁,皆自然之理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強大無容,極則易喪,處下之道,可保長久。柔弱有容,未至極致,人悉與之,處下之益,萬物皆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此張弓之勢,沖而用之不盈者也。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
稱物平施,故如是。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言貴求之無厭,損至和之妙用也。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用廣大,利物不窮,是常有餘能奉天下矣。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此有餘之玄機也。
其不欲見賢。
恃其為,處其功,則見其賢矣,非聖人得道之宜也。
七十八章
天下至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水之為功,善利萬物,入汙流下,非柔而何。攻堅強者恃力違順,故不能勝水之柔也。無以易之,其理自然,不可改易。
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水,衆人之所見,非難知之物也。莫能行則信道不明,崇道不篤也。
是以聖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言含垢納汙不窮,則信道行德愈大,天下之所與也。
正言若反。
似反於正也。受垢為社稷主,受不祥為天下王,以言觀之則似非正,以理觀之則至正矣。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有怨不如無怨,和怨非強力不可,故有怨生怨,所以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
非善之善也。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左契,衆人之所不能見者也,亦抱陽之義也。左契用則人必從之,故不必責於人而後成其道也。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左契,上德者之所執也,上德存則契於道,無上德則無契,故曰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謂善於行道之人也。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寡,少也。民寡則所用不多,貪欲不競,可以似道之妙,全真反素。什伯之器非全不用,不爭用之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人各自足以全生意,故重其死。少欲寡求,不必遠就其利故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寡欲易足,物共不爭,故舟輿可閑,甲兵可偃。結繩之政,上古民淳之時所行,今復結繩,全真反素之驗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易自足也。
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
言其不為荒僻不治也。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各不貪求,淳淳之至使然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顯教達理,豈拘以美惡哉。飾美其言,未必誠實,取信則難矣。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行著於前,不假膚說。膚說既盛,豈善之善哉。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心知在內,無所不通,自顯其博,博豈誠然,不知之嫌,因是而有。
聖人不積,
立教顯理,未常不與人同,道豈獨藏積於己乎。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明達識通,道大德廣,教人猶己,如江海之源,不患不有不多矣。
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