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交。
地廣人眾,謂之大國。自謙處卑,謂之下流。小國慕德,競來交會。
天下之交,牝常以靜勝牡。
牝雌,柔和靜明行謙者。牡剛強躁暴,喻誇競者。雌靜謙下,則為天下交歸,故勝也。剛猛躁暴,則人皆叛散,故劣也。下八句二。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大國為能謙下於小國,則取得小國來歸。修身者心自謙柔,則為眾人歸仰。王駘聚眾,則其人也。
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小國自知劣弱,卑詞屈節,伏事大國,故得聚會大國之中,欽風請益,亦猶小見之流,除局促,慕弘遠,內遣我人,外詢有道,不自矜大謙損推人者,此人之下流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或,不定也。大小雖殊,俱行謙下。大者取得小國,小者聚於大國。謙下是同,取聚斯異,故言或。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大國行謙之意無過,只欲兼畜小國之人。小國意者亦無過,欲事大國。夫謙者,立身之道,豈為欲圖畜事,然後行謙。今為大小自謙,同氣相感,小者入大如歸家,大者畜小如子弟,情得意洽,同由行謙,近既同人,遠亦同道,聖人說法,時有淺深,為誘人我,強梁且言,不過畜事耳。下四句三。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
兩者,大小二國也。大欲畜小,今已得之。小欲事大,今又得之。兩遂其願,故云各得其欲。
故大者宜為下。
大小行謙,從來自下。今重云宜為下者,但為大有凌小之法,仍恐謙非久固,所以別戒大者,令其善始令終也。
道者章第二十五
前明大人有國天下歸崇,此明至道無形懷生共寶。從德之道,所以次之有四別,初明道奧深玄唯善能寶,次明不善愚闇輕而不珍,三明聖心平等普救無遺,四明求之易得有罪咸免。三句一。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
奧,深室也。道之深妙,如奧室之內,不可測量也。人從道生,人自不知,道在人中,人又不知者,良為人愚,道奧不識不重,唯當上智淑人,方能寶愛。下三句二。
不善人所不寶。
不善人謂下士也。行有邪惡,故名不善。心無明慧,所以不寶。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小人之求利也,甘詞美說,佞媚前人,如市肆交易,苟求賤得。君子之争名也,尊高己行,意在加於人,上情圖我,勝務取人先。此並不善之人,非有道者。下七句三。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上來不善之人,非樂然也。情昏未悟,寧應則棄,方便設教,漸有庶幾。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三公,師、傅、保也。既云不棄,須有教方,故立天子、三公。行權制伏,懸厚賞以進善,設嚴刑以止惡,此天子之不棄也。
雖以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則萬物之奧,善人所寶者。拱璧如兩手合拱,駟馬謂一乘之馬。天子、三公之所乘。居則拱璧盈目,行則駟馬先驅,誠為富貴之極,終不如無為坐忘,進修妙道。何則,璧馬榮華,未免憂患,坐忘進道,上獲神真。以此校量,不如遠矣。此勸天子、三公,進修上道,前化不善令捨惡,今化王公令捨善。下四句四。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此明修道得益,不曰求言,不須勞身苦心,日日遠索,然后稱得。直以無為坐忘,道自來止,故云得也。《西昇經》云:人能空虛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罪是往時惡報,今因坐忘,罪自銷滅。不曰求明,得之甚易,以免明銷罪不難,有此神妙,故為上古皇王賢明出處共所尊貴也。
為無章第二十六
前明道奧精微不日而得,此明不日能作唯在無為。須陳得由,所以為次有三別,初明無為之行以德報冤,次明無為之心難大不起,後明聖絕機兆患難不生。五句一。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事味者恒人之務也。無為、無事、無味者,為道者之業也。進德之人,以三事為正業,故能得道。凡人失道得罪者,皆由有為事味等。今欲免罪,得道者要籍捨有為,行無為,此明心也。身廢營構,以無事為業,此明身也。厭薄甘肥,絕除有味,餐服玄道,此明口也。身、口者事味之所由,論其本則心也。若心得虛忘,則萬累都盡,何獨事味乎。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大小言事味等之體。多少言事味等之數。侵奪名利為小,殺傷人物為大。怨,恚恨也。或事有小能成大,積少成多,一小為大,猶自難圖,況積少成多,何可除絕。唯當行無為者,舊罪日銷,新業永斷,以此德報對宿怨,則何怨不盡。故云:報怨以德也。下八句二。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難是罪之報,易是因之小。無為無事之人,已無因矣,罪無從生。其有為有事之人,初因尚小,當即除絕,省功易盡,既不斷除,漸至於大,事成重大難可圖謀。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言天下者,謂凡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