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慕疏卷之十一竟
  #1循:原作『修』據文義改。
  #2仁:原作『止』,據文義改。
  #3原脫『賤』字,據文義補。
  #4原脫『道』字,據文義補。
  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卷之十二
  唐玄宗御注并疏 河上公嚴君平李榮注 西華法師成玄英疏 濛陽強思齊纂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章所以次前者,前章明應道虛玄,本迹俱妙,故次此章,即明上士能悟,非下士所聞。今就此章,義開三別,第一明三人聞道,機性不同,第二辨體道之人,韜光匿耀,第三嘆道功能,生成庶品。
  第一明三人聞道,機性不同。
  夫道設三科,人察萬品,自有高飛天路,萬里壓於鵬雲,自有跼迹泥丘,百年埋於蟻垤。愚者調下,賢人氣高,故海畔有逐臭之夫,漢閣有含香之士。上智勤行于道,下流拊掌笑之,迷於清泉,恒游濁水。嗚呼,風雨如晦,何不思之鷄嗚,既其不勤,相鼠如何知醜,三等差異,在於斯耶。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御注:了悟故勤行也。○御疏:上智之士,深識洞鑒,聞道權則微明,實則柔弱,聞斯行諸,曾不懈怠,故云動而行之。○河上公曰:上士聞道,動苦竭力而行也。○榮曰:信道彌篤,強行有志,寒暑變而不革其心,金石銷而不移其操,始終常一,確乎不拔,動行也。○成疏:上機之士,智慧聰達,一聞至道,即悟萬法皆空,所以動苦修學,遂無疑怠。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御注:中士可上可下,故疑。疑則若存若亡。○御疏:中庸之士,明昧未分,聞說妙道,或信或否,謂明則若存而信奉,謂昧則若亡而疑貳,未果决志,故曰若存若亡。○河上公曰:中士聞道,治身以長存,治國以太平,欣然而存之,退見財色榮譽,或於情欲,而復亡之也。○榮曰:素絲無恒,逐玄黃而改色,中士不定,隨好惡而異心。聞真道,存身以安國,則存道而忘俗,見財色,悅性以娛情,則存俗而忘道也。○成疏:中機智閤,照理不明,雖復聞道,未能妙悟,若斂情歸道,即時得空,心纔涉世塵,即滯於有境,與奪不定,故云存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御注:迷而不信,故笑之也。○御疏:下士識不及理,聞道不信,謂為虛誕,則嗤笑之,亦由章甫致賤於越人,和璞見遺於楚國,故《莊子》云:曲士不可以語於道爾。○河上公曰: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而笑之也。○榮曰:心迷得失,知近不知遠,情昏真偽,識淺不識深,但悅塵垢之小行,反笑清虛之大道也。○成疏:下機之人,根性愚鈍,聞真道玄遠,至言宏博,心既不悟,謂為虛誕,遂生誹謗,撫掌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御注: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玄妙至道。○御疏:至道幽玄,深不可識,明而若昧,理反常情,所以政笑。若不為下士所笑,未日精微,乃是淺俗之法,不足以為道。以道非代間法,故為凡愚所笑,是以為妙道也。○河上公曰:不為下士所笑,不足以為道。○榮曰:道深甚奧,下士之所難知,微妙玄通,下愚故非易識。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濁,適足彰道之清遠也。○成疏:不為凡人所笑,不足稱為聖道。
  建一實有之:
  御注:建,立也。將欲立言,明此三士於道不同也。○御疏:建,立也。將立言以釋上士勤行之道,中士存亡之致,下士所笑之由。有之者,指下明道等他。○河上公曰:建,設也。道設言已有道,當如下句。○榮曰:物情不一,取合異心,聖人設法,無教無不教,凡情向背,有不信之也。○成疏:建,立也,言上士所行之道,建在下文。有之,即明道等文是也。
  第二明體道之人,韜光匿耀。
  明道若昧,
  御注: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士動行,於明若昧,於進若退,於夷若類,故中士疑之而下士大笑爾。○御疏:明,照了也。昧,昏闇也。謂道德修行之人,以昧養明,遺形去智,而實明了,故云若昧。言上士勤行,於明若昧,下士不達,是以笑之。中士初聞明道,故若存,後聞如昧,故若忘爾。○河上公曰:明道之人,若闇昧無所見也。○榮曰:智無不周,明也。光而不耀,昧也。○成疏:昧,闇也。照達真道之人,晦進同俗,不顯其明,若愚閤也。
  進道若退,
  御疏:進道之人,內心不起,外事都忘,功名日損,大成若缺,下士觀之,似如退敗。○河上公曰:進取道者,若退不及也。○榮曰:聞道勤行,進也。大成若缺,退也。○成疏:大學之人,不見其進,內雖進修,外若其退。
  夷道若顏,
  御疏:夷,平也。類,絲之不勻者。夫識心清净,塵欲不生,坦然平易,與物無際,而外若絲之有類然。○河上公曰: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殊別,若多比類也。○榮曰:緬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塵,若類也。○成疏:夷,平也,證太平等道,修行之人,知一切衆生與己同體,不見愚智之別,等差一類也。此義河、成、李三家所解,即為類字。
  上德若谷,
  御注: